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快穿]>第157章 送君扶摇上青云(25)

  沈明欢觉得自己这皇帝当的很舒心, 细想之下,除了最初刚来到这小世界时他自己操心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了能干的谢知非, 他几乎就再没为繁琐的公务费过神。

  燕国的治理有周衍,回雍国也有南怀瑾暗自筹谋。

  如果不是南怀瑾牵制住了边境的两大军团, 宇文山在内部也不可能这么顺利。

  除了每天都要喝药之外,他的生活简直轻松到极点, 毕竟他的谋士能干又贴心。

  沈明欢刚在心里夸完南怀瑾和谢知非,现实就给了他一个重大打击。

  沈明欢面无表情:“你说御史告发南怀瑾与敦王谋逆?”

  小太监战战兢兢, 小心翼翼地请示:“陛下,陈御史正于殿外等候, 可要召他进来?”

  沈明欢对下宽仁, 小太监一般不会这么怕他, 今天是例外——敦王谋逆不是重点,重点是南怀瑾。

  沈明欢成为皇帝之后,对南怀瑾和谢知非委以重任,虽然还没正式赐官,但谁都能看得出沈明欢对这两人的偏爱。

  相比起他们一无所知的谢知非,土生土长且八年前还一度成为舆论中心的南怀瑾显然更引人注目, 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有说陛下与南怀瑾多年好友、手足情深的;

  有说陛下心甘情愿去燕国为质是因为先帝用南怀瑾做威胁,而今踏破雍国国都也是为了南怀瑾;

  诸如分桃、断袖一类的说法虽少, 却也并非没有。

  诚然,这些时日以来南怀瑾表现出的才华十分耀眼, 但世间也不缺有才华的人,又或者说才华往往不能决定一切。

  南怀瑾能办成那么多的事,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能将雍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还不是因为当今陛下给了他足够大的权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如丝线般缠绕,将权贵富户联结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以南怀瑾之才,要想重新梳理法度,至少也得要三五年。

  是沈明欢带着身后的大军为他撑腰,蛮横无理地强行剪断大网,谁不听话就砍谁,才让南怀瑾所作所为这么顺利。

  小太监以己度人,觉得要是自己掏心掏肺对一个人好,结果就换来被背叛的结果,一定恨不得将人碎尸万段。

  陛下现在一定很难过,小太监不由得在心底咒骂起了南怀瑾。

  沈明欢面上冷淡,微微颔首,“请陈御史进来。”

  陈御史也是最初反对沈明欢登基的臣子之一,老大人脸皮薄,发现是自己误会之后加倍用心工作,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他的名声听起来可要比先是卑躬屈膝为奴、后又莫名其妙得宠的南怀瑾要好得多,这也是小太监不怀疑消息真实性的原因。

  陈御史发冠略略歪斜,鬓角凌乱,可见其入宫之匆忙。

  他俯身下拜:“陛下,敦王谋逆之心不死,自入京以来便结党营私,臣得到消息,赵家、钱家、孙家都已投效敦王,朝中亦有心怀不轨者,诸如南怀瑾、陈圭、郑敬德等,贼子正于南怀瑾的府宅中商谋造反,请陛下即刻下令将他们拿下。”

  陈御史原本并不太担忧结果。沈明欢虽被某些人诟病得位不正,但他是真刀真枪夺的皇位,没求助任何贵族,靠的是自己的班底。

  这也是沈明欢可以无视朝政治理的潜规则,对待权贵半点不留情的原因。

  庞大的平民百姓群体才是他的基本盘,民心一日在他,他就能一日坐得稳皇位。

  敦王虽也有大军,但他奉召入京参加登基大典,不过只有六百军士随行。哪怕宇文山与聂时云、随青都带兵出征缙燕联军,防守严密的雍都也不是他能随便撒野的地方。

  更何况如今雍国内忧外患,燕缙联军虎视眈眈,敦王除非得了失心疯,否则断然不会如此仓促发难。若是因为他掀起内乱导致雍国战败,全国百姓沦为奴隶,那是要遗臭万年的事。

  可这里面偏偏掺和进了一个南怀瑾。

  以沈明欢对南怀瑾的信任,天知道他们能神不知鬼不觉做成什么事情,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说不定。

  陈御史再拜,言辞恳切:“陛下,臣敢以性命起誓,绝无虚言。请陛下派人包围南府,若不能人赃并获,臣愿领死罪。”

  陈御史太怕沈明欢来一句“怀瑾不可能做这种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天可怜见,他还是很喜欢沈明欢这个皇帝的,虽然有些识人不清,但是是真真正正的爱民如子。

  一个看重百姓的皇帝本就难得,关键他还很有本事。乱世分裂近三百年,多少英雄豪杰倒在了统一九州的路上,而今他们再次看到了希望。

  好在沈明欢还没这么昏庸,他脸色平淡,看不出喜怒,只轻轻叹了口气,“陈御史请起,便依你所言。”

  他招手,唤来禁卫军首领,让他暗中包围南府。

  既然是“暗中”,显然沈明欢不想闹大。陈御史一时不知道沈明欢是不信他,还是仍对南怀瑾留有情分。

  沈明欢起身,笑了笑:“朕亲自走一趟,陈爱卿可要一起?”

  陈御史坚定地点了点头:“臣随陛下去。”

  他得为陛下扫除奸臣佞言,与南怀瑾当面对质、据理力争,免得重情重义的陛下又被骗了。

  南府还是南怀瑾小时候的那个南府。

  以沈巍对南家人的怨愤,这宅子自然没人敢住,生怕被沈巍迁怒。沈明欢当了皇帝后,又重新把这宅子给了南怀瑾。

  这时候倒没人怕南府不详了,访客日夜不绝,南怀瑾也来者不拒。

  他在仕途上如日中天,理所当然遭到了嫉恨,也曾有许多人上表弹劾,但沈明欢全都压了下来,一幅南怀瑾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理所当然。

  这么一来,南府的客人更多了。哪怕并无所求的人,也会找个时间上门拜访,毕竟这人在宫中为奴七年,他们全都是袖手旁观的帮凶,他要是记恨,整个朝堂都别想好过。

  敦王自认为选择在南府商讨实在是一个很聪明也很大胆的做法。

  沈明欢这人称得上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官员贪污也好争功委过也罢,他都能第一时间把人揪出来,唯有在南怀瑾的事情上称得上昏聩愚昧。

  敦王观察了很久才敢确定,沈明欢对南怀瑾的信任居然真的可以用盲目两个字形容。

  他一边不屑,一边又实在庆幸。南府每日进出那么多人,谁会连小厮的脸都记得清清楚楚?即使真有人发现不对劲之处,谁又敢搜查南府?

  与南怀瑾的接触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顺利,饶是以敦王这种善于隐忍的性子也不由得有些飘飘然,他举杯:“事成之后,本王定然不会亏待诸位,今日以茶代酒,多谢诸位匡助。”

  他素来谨慎,不会允许自己在外面喝醉。

  南怀瑾也举杯致礼,淡笑饮尽,“多谢王爷。”

  在场的世家家主、朝中大臣亦是纷纷举杯,眸中一片贪婪,仿佛他们所谋之事已经成了似的。

  敦王又倒了一杯茶,“还得多谢南先生为本王牵线,此次若能将沈明欢那黄毛小儿斩于马下,南先生当居首功。”

  要知道这满堂的世家家主和大臣,有一半是南怀瑾为他拉拢来的。

  南怀瑾淡笑垂眸,眼中却飞快掠过一丝刻骨杀意。

  即使只是嘴上说说,他也不能容忍有人要对他的陛下不利!

  有位新加入的大臣很没有眼色地问了一句:“不过下官很好奇,我等也就罢了,南先生为何会……”

  沈明欢是得罪了不少世家大官,但这其中绝对不包括南怀瑾。沈明欢对南怀瑾仁至义尽,除了不曾为他贪赃枉法,几乎给了他一个君王能给下属最大的信任。

  敦王有些不悦,南怀瑾倒是神色自然地回道:“我意在仕途,陛下虽表面信重我,却不曾予我一官半职。”

  这倒是,南怀瑾做事靠的是沈明欢“如朕亲临”的令牌,他风头太盛,倒是让人忽略他本身还只是一介布衣。

  在场的人恍然大悟,心想果然君心难测,沈明欢对南怀瑾的好也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

  “是吗?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啊……”门外忽然传来一道怅然的声音。

  敦王猛地拍案而起,拔出宝剑,大声呵道:“什么人?”

  大门被推开,训练有素的禁卫军迅速闯进,将在场的人全都围了起来。

  身着天子冠服的少年站在后方,眼神平静,不怒自威。陈御史站在他身边,望着一屋子的乱臣贼子满脸愤慨,目光划过南怀瑾,怒气中又掺进了几抹无奈。

  南怀瑾,你糊涂啊,陛下对你的好岂是区区一个官位可以比拟的?

  南岐安南老大人是个好官,他当初没能救下南家本就问心有愧,南怀瑾又展现出了惊才绝艳的谋略政见,他很难不惜才。

  可是这人犯下的却是谋逆……

  陈大人痛心疾首。

  南怀瑾见到沈明欢眼神慌乱了一瞬,但很快又恢复了从容,于周围禁卫军凶神恶煞刀斧胁身中,他徐徐下拜,“见过陛下。”

  敦王穿着小厮的服装站在上首,下面坐了大臣权贵,粗略看去不低于二十人,桌上零零散散摆着许多书信,能清晰看见末尾燕国与缙国皇室的盖印。

  沈明欢瞥了一眼:“人证物证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