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我和渣爹争天下>第68章 引狼入室

  骑着快马, 只需要一日的功夫就到了北边山口,山口的守军和钱家早有约定,于是那边来了三万人。

  大军启程的时候钱家的家家眷们闹着要回均县, 在家和在外面的区别大家都知道了,在家要什么有什么,在大营里只能喝西北风。

  于是发出求援信的第二天下午,黑压压的大军到了北门,钱家的家眷也回到了家里。

  少主登上城楼, 看到朝廷的王师散乱的走在路上, 顿时生出一种不好的感觉。

  这群人嚷嚷着要进城,在外面安营扎寨哪比得上在城里高床软卧, 但是三万人不是小数目啊。

  均县的百姓在大半夜被赶出家门, 钱家强令百姓腾出房子让这些大军入住民宅。与其说是大军,在某些操守方面还不如土匪,最起码绿水县的那群土匪老爷兵们一路走过来也没有对女子有什么冒犯, 而且还主动避让,为的就是担心和女人说话了, 回头女人被家里的老爷们打骂。

  当天夜里, 均县城里哭喊声震天, 只要是贫家小户的小媳妇大姑娘没一个能逃脱魔掌。女人没能幸免,其他人更是冻的浑身僵硬,在寒冷的冬天就穿了一身棉衣被赶出来,都是穷人, 甚至有些人的棉衣还是老棉花,早就硬的跟铁板一样没有保暖的效果了, 寒冬大腊月外面冰雪三尺厚, 吃的没有取暖的没有, 年纪大的老人受不了,到了后半夜,街上哭声一阵接着一阵,据说当天晚上冻死了二十多个,老人孩子都没能幸免。

  均县是钱家的均县,少主气的火冒三丈。

  他去找统领大军的将领,这时候家主和将领们正在喝酒,寒冬大腊月,家里的舞女身上只挂了一层纱在跳舞,四周的火盆摆了无数,场景不堪入目。对于闯进来要求节制大军的少主,家主为了讨这些军匪的欢心,直接让人把儿子拖下去打了二十棍。

  少主被打的奄奄一息,他老婆孩子不在家,只有几个丫鬟照顾。

  第二天白天,家里的兄弟姐妹来看望,其中有个同胞的妹子。

  妹子说:“来之前母亲说了,说你这是该打的,这时候咱们求着人家办事儿,怎么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指责人家。”

  少主屁股火辣辣的疼,心头的悲哀久久不去,对妹妹说:“咱们家吃穿都是均县的百姓供奉,不说对他们仁爱,但是也不能如此糟、蹋。一旦德不配位,咱们家的地位岌岌可危。”

  妹子说:“外面的事儿我不懂,但是我也很讨厌那群人,回来的时候总觉得他们盯着我马车的眼神很讨厌。可是母亲说的也对,咱们毕竟有求于人家。”

  他还有几个兄弟,其中有的是一母同胞,有的是庶出的弟弟,都劝他:“大哥,你就是太执拗了,眼下最重要的是外患,这点事儿不值得拿出来说。”

  他挥挥手,让弟弟妹妹们离开。

  这些将领们和钱家的家主喝完之后,醉醺醺的在中午醒来,听说有人来拜见,等了一上午了,出来一看,是个魁梧的将领。

  一打听才知道对方是前不久偷袭西园大军的主将。

  和钱家这种读书人家,这些将领们没多少可聊的,和周挺倒是算的上臭味相投。大家都是粗人,说些骂娘的粗词儿接受的很好。而且喝酒的时候也豪爽,谈论起女人,都是一副恶心样儿。其中包含了诸多对青楼姐儿的技术好还是小家碧玉的闷骚强的讨论。

  喝的太多,中间说的兴起,其中一个喝醉的突然说:“姐儿和小户人家的女孩也就那样,我更喜欢大户人家的闺秀。前几天钱家的小姐够味,那一瞪眼,我半边身子都酥了。”

  周挺一副吃醉了的样子,“那还不简单,你去跟人求亲啊!”

  “人家看不上咱们。”

  周挺不说话,但是喝醉的不止是一个,一旦开了话头,说的是毫不忌惮,有人说:“怕什么,生米煮成熟饭就好了,女人都是这样的,沾了她们,她们还能跟谁过日子?”

  周挺一副喝醉的样子已经睡着了。

  但是这群人却没睡着,什么大小姐够肥嫩,二小姐都美艳......说的口沫横飞,说的越发不堪入耳,说的心里的野草越长越高。

  迷迷瞪瞪的周挺已经找到了切入点,再等等,再等等均县就到手了。

  三万大军吃饱喝足之后,已经是三天过去了。

  三天之后城外的秋叶终于能下床了,她整个人瘦了一圈,有气无力的趴在桌子上被婢女喂肉汤,好在这次的伤口恢复的不错,接下来就是静养了。

  西园的粮草辎重再一次送来,这次除了给所有的士卒配齐了铠甲,也弄来了三十六架弩车。押送粮草的不是辎重营,而是参战的大军,坞堡给西园漫水两县的主管发出征召令,三天时间征招了八万人,如今算上前期的大军,城外最少有十五万的西园军。

  两个时辰中,连绵不断的帐篷从南门向两边扩展,瞬间包围了西门和东门。

  随军而来的除了辎重粮草大军之外,还有一辆马车,裹的严实的人被两个小伙子从车上扶着下来,时不时的咳嗽一声。

  坞堡的信送进来了,裹得非常严实的林荣被扶着进来。

  秋叶让婢女把肉汤端走,有气无力的说:“郁明来了,快坐吧,本来想去接你,你也看到了,我连坐的力气都没有,只好算了。”

  对属下没必要这么客气,秋叶也就是客气话,是真不会出去迎接林荣的。

  林荣又开始咳嗽了起来,震的整个身体都不稳,幸亏是被扶着的,要不然就要倒下去了。秋叶看他的模样,觉得这家伙很像一个短命鬼。

  他咳嗽完了,婢女赶快给他端热水,他喝了一口热水才缓过来气,好像这条命是热水给的。“属下拜见神女。”

  说话比自己还虚,秋叶让人把椅子放在自己前面,两个病号坐着说话吧。

  “郁明啊,坞堡内没粮食了,咱们要速战速决。这十几万人最快什么时候能攻下这种座城?”

  也不知道谁出的这么不着调的主意,靠人数取胜,都没想过十几万人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吗?

  林荣开始喘息,就跟上不来气一样。随行的人赶快给他喂了一口热水他才好受了一点,但是说话很费力气,能少说一个字绝不多说:“属下刚到,不好定论。”

  也对,要知己知彼,客观一点总比一上来打嘴炮保证什么时间内攻下城池更可靠。

  秋叶就介绍情况:“目前咱们士气还行,粮草有,投石机有,弩车也有,你尽可放开手脚。”

  林荣提着精神问:“攻城车有多少?”

  “攻城车是什么?我们只有云梯。”

  林荣盯着秋叶。

  没攻城车你怎么攻城?!上次还说差一点登上城墙了,是你们运气太好还是人家太菜?!

  林荣试探的问:“壕桥?冲车?撞车?吕公车?木幔?巢车?都没有?!”

  没有!!!

  秋叶心虚的跟没写作业偏巧被老师检查到的学生一样:“......我都没听说过。”

  林荣二话没说,一把倒下去,整个人软绵绵的倒在椅背上,秋叶吓得赶快站起来,这个靠谱的大将不会是被自己气死了吧。

  林荣身边随行的两个小伙子没动,秋叶松了一口气,又重新坐回去了。

  林荣想了一会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这是弹丸之地,对方兵力也不多。让所有的辅兵动起来,挖土,搭鱼鳞道。”

  这词儿也没听说过,秋叶不懂就问,毕竟自己年纪小啊,目前靠着年纪小还能直白的问。“鱼鳞道是什么?”

  “是用麻袋装土,堆叠成坡度一直延续到城墙上,让士卒们踩着这个缓坡直接杀入城中。这种鱼鳞道要宽,毕竟成队冲锋要容下好几排的人。要多,多几条鱼鳞道人家应付不过来减少伤亡,不会那么惨烈。最最重要的是,城要矮,因为太高的城,修鱼鳞道太费劲,有的士卒怕高,踩着鱼鳞道走不动路,影响后面的人冲锋。”

  秋叶赶紧点头,“一切靠你住处了。”

  “分内之事。”

  现在是冬天,鱼鳞道要用的土都冻住了,很难取,而且要做好败退的准备,如果在附近乱取土,败退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军掉坑里,影响撤退的速度。

  所以新来的这八万人刚搭好了帐篷就被要求往回走,长官们被带走开会,在划定好的地方烧火烤地面,随后八万人吭哧吭哧开始挖坑。

  接下来有随军的小吏计算用多少土方,又实际考察地形,最后告诉秋叶,根据如今的挖土速度和需要的土方数量来看,大概十天后是攻城的好时机。

  十天后是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祭灶的日子。

  “好,就腊月二十三,攻城之后大家可以回去过年了。”

  但是一直没说话的林荣并不看好秋叶的决定,“听说北方驻军来了?”

  “才三万人而已。”秋叶现在很自信,这么多人如果败了,秋叶觉得自己可能智商有问题,但是根据一直以来的表现,秋叶觉得自己的智商是真的没问题的,所以,她不会败。

  这么想有些飘,秋叶自我批评了一下。解释了一句:“三万人,都是老爷兵,士气不高不足为虑。”

  林荣喘不过气来,被随从揉了好一会胸口才顺过气,过了一会儿才开口:“是不足为虑,然后那些在山口徘徊的流民怎么办?我给神女出个主意。”

  “你说。”

  “以工代赈,在山口修建雄关,进可攻退可守,既能安置流民,又能收获一座雄关,无论是朝廷镇压或者是乱民攻打,一时半会是进不来的。”

  这主意好啊!

  作者有话说:

  昨天的评论我看了,只能说我这水平写不出很爽的文了,大概是很多人觉得压抑,只要是现在都已经十几万字来,基调定下来了,我要是扭转沙雕风也晚了,其实我自己是个很平庸的人,很难写的很出彩。当然了我也想抛弃逻辑,要什么逻辑啊,爽就够了,但是我不自觉的写出来了,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啰嗦不爽。

  我也想点科技树,什么高炉炼铁,什么水车灌溉,甚至是大江上的艨艟战舰。我在写大纲的时候也是有这个计划的,甚至想让女主迅速称霸,然后一呼百应天下云集响应......可是,我写的时候常常想,所有的知识都是靠积累然后迭代升级的,高炉炼铁的前提是要知道高炉是怎么建造的,很多人对农村那些土窑烧砖的过程都不知道,拿什么造高炉。就算建造了,怎么提高温度,怎么把温度提上去?在人均文盲且吃不饱的年代,女主连管理地方的小吏都没有,去哪儿培养高科技人才。很多人接触的是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以为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其实水到渠成是一件很难的事儿,那是需要多少水才能冲开一道渠啊,看看黄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问问住在黄河边上的人,在它忽东忽西的时候大家是什么心情。特别是一到夏天,一旦下雨黄河水上涨,问问住在河边上的人睡着睡不着。

  远的不说,在我小时候,我作为一个九零后,小时候在农业大省的村里度过的,我爸妈还骑着自行车一人带着一把铁锨在冬天响应挖河的号召去疏通水渠。那时候肯定有机械啊,为什么还需要人力?那时候一旦开始挖掘,一个乡镇的男女青年一起去,某个乡负责某个段,再细分到村,根据每村多少人,细分到一个人一天挖多少,挖完了验收了才能回家。别管多长的水渠,两天都能搞定。

  这种事现在没有了,比我小的都不知道,我弟弟就从没听说过,只是每年回老家过年路过某天人造河流的时候,我爸坐在副驾驶上跟我妈感慨一句:“当年咱们来这里挖过河呢。”

  所以有些小国想要抄大国的卷子无论用什么姿势都抄不成功,不是人家不努力,而是只要一个方面没有达到实力的及格线会影响整个大局。有人问我是不是通辽那只耗子的粉丝,我说是的,我追过他每一期的奇葩小国,每次看完,都觉得感触很深。

  ps 这是一个长篇,不是二三十万的短篇。女主还没出新手村,我会加快速度的,别催了别催了,在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