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三刻拍案惊奇(GL)>第76章 一蹴而就

  在袁宵打量苏蕙的时候,对方也正在观察她。

  虽然每次穿越之前,袁宵都会做足准备,换上古装。但古装与古装之间的差别也大了去了。

  尤其是她上回跟着李千金在大唐住了许久,自然在那边制备了不少衣物,也带了回来。这些衣裳穿着去霍小玉的世界还没有感觉,到了这里就有种格格不入之感。

  此时晋室南渡,北方则陷入了一片混乱流离之中。袁宵之所以看见周围房屋破旧,大部分无人修葺,正是因为主人早已消失在了战乱之中,人口锐减,所以许多屋子无人居住。

  而今苻坚才刚刚建立前秦没多久,本地虽然已经渐渐恢复安宁,但日子自然是无法与大唐盛世相比的。所以百姓们多衣着灰扑扑的葛麻布,袁宵这一身光鲜亮丽,款式也截然不同的衣物,也就十分惹人注目了。

  也亏得魏晋就是个出风流名士的年代,其中很多人都会在衣饰方面做出改进,独树一帜。虽然那多半是在南朝,但北方也受风气影响,才不显得袁宵特别突兀。

  这些,苏蕙自然都看在眼里。

  但她的性子不会多话,因此看过也就算了,朝袁宵微微颔首,“既然姑娘能读出图中诗句,便是有缘之人,请进来奉一杯酒水吧。”

  “多谢。”袁宵进了门,忍不住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却见这屋子也并无半点富丽之意,但处处都布置得十分有心,透着雅致之趣。

  她忍不住想起了初中时背过的课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姑娘谬赞了,寒舍鄙陋,担不起这般盛赞。不过这一段话虽然文体似有些怪异,不似骈赋精丽,却可算是字字珠玑,倒是句句都说到我心坎上。”苏蕙忍不住道。

  袁宵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一时不查,把心里想的内容说出来了。

  这就是早读课背书背多了的后遗症,不从头背一下,总想不起后面的内容,一背就容易出声,根本控制不了。

  “我也是在别处见过这《陋室铭》,而今见了这处屋子,倒觉得十分贴切。”袁宵道。

  苏蕙眼睛一亮,连忙追问,“却不知这是何人所作,姑娘是在何处看见?”

  不愧是搞文学的大家,听到好词好句,立刻要问是谁作的,估计还想见见作者,与对方切磋一二。可惜她和刘禹锡的时代差得有点远,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她正想找个借口含糊过去,但转念一想,自己是来带苏蕙离开的,等她去了现代,这些早晚都能知道,何不直接说明?

  说不定还有助于尽快说服她跟着自己走。

  因此,她便收回了自己原本要说的话,微笑着道,“这话说出来,苏娘子或许很难相信,但这篇文章的作者乃是出生在四百年之后,名叫刘禹锡。至于我为什么能得见,那是因为我来自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的未来。”

  她原以为苏蕙会对自己的话提出质疑,认为自己是疯魔了等等。

  然而苏蕙盯着她看了半天,最后说出口的话却是,“那是四百多年之后的人写的?既有这样的珠玉华章,想来还有别的?”

  满脸期待向往之意。

  袁宵忽然意识到,要把这么一个人拐回现代去,实在是太容易了。虽然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在传承之中散佚失传的不知凡几,但光是留下来的东西,就已经足够人们倾其一生去学习了解,还未能学尽了。

  对苏蕙这种人来说,哪里还有比现代更好的地方?

  在她这里,往前值得追溯的,也不过只有屈

  原宋玉,汉朝骈赋,以及一些古体诗、新乐府罢了。但是往后一千六百年,文学发展臻至成熟,先后出现了南北朝的宫体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灿烂华美,无法言表。

  “那当然!”她在苏蕙的注视下肯定地点头,“光是唐诗宋词,就一辈子都读不完了。哦,唐就是我说的那位刘禹锡所生活的时代。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诗歌也极佳,人称‘诗豪’。”

  “他作过什么诗?”苏蕙并不是袁宵说什么就信什么,立刻追问。

  袁宵微微一顿,忽然卡壳。她当然背锅刘禹锡很多诗,但那句话怎么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诗到背时想不起。

  幸好她毕竟久经语文课本考验,总算慢慢想起书上学过的一首,“有了。巴山楚水凄凉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果然极好。”苏蕙几乎是立刻被带入了诗中,问道,“这位诗人想必仕途不顺,但却能强健精神,令人钦佩。我观最后一句,似乎是应答之作?”

  “是这样没错。”袁宵都想给她竖个大拇指了,“刘禹锡因卷入朝堂斗争而被贬在外二十三年,其后被召还京,回城时路过扬州,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同样被贬谪的白居易。筵席之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句。”

  见苏蕙满脸想往,袁宵琢磨着都已经说到了刘禹锡,当然是要再多说一点,最好勾得她日思夜寐,非得跟着自己去现代见识一番才可。

  于是她又说,“刘禹锡还写过两首关于玄都观的诗,颇为有趣,我说给苏娘子听。”

  在第二首《再游玄都观并引》前面,刘禹锡自己记下了写这两首诗的始末。

  贞元二十一年,他第一次被贬出京时,玄都观还没有桃花。

  十年后,元和十年,他短暂地被召回京,那时玄都观已经种满桃花,而且成为京中赏花的好去处。所以他写下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旋即他就再次被贬出京,在外过了十四年。

  等到大和三年他再次回京,玄都观已经“荡然无复一树”,于是他又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

  他“诗豪”的称呼,就是白居易在为他的诗作序时提出来的,序文中更是直言“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这两首诗,便是他嬉笑怒骂之作的代表了。

  苏蕙听完,忍不住吐出一口气,大赞道,“痛快!如此泼辣之语,直让人酣畅淋漓!”

  此刻,她脸上哪里还有半点之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

  可惜袁宵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就是半瓶水,再多的也说不出来了,面对苏蕙期盼的视线,她不由有些心虚。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正是自己的目的,不由道,“其实我这一次正是为苏娘子而来,若你愿意,可与我同去未来。届时这些东西,你想知道什么都可以自己去看书,岂不快哉?”

  “我也能去?”苏蕙眸光一动,紧盯着袁宵,“姑娘说是为我而来,却又是什么说法?”

  袁宵便将那本《三刻拍案惊奇》拿出来,简单地将事情解释了一遍,“你不是我带回去的第一个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目前我也不知道这件事基于什么原理在运行,但我想,不管对我还是对你们,这都是难得的机遇,没道理拒绝,不是吗?”

  苏蕙应该是听进去了,所以一直在询问,而且问的都是一些非常细节的内容。

  如果这些话是袁宵编的,被这么追着问,肯定会露出破绽。好在她的确是亲身经历过这一切,所以对答如流,就算偶尔打不上,也只是记忆模糊,稍微想想就对上了。

  问完了,苏蕙才心满意足地点头道,“果真如此,的确该往彼处一观。”

  “那我们现在就走?”袁宵闻言松了一口气,立刻道。

  但她仔细感应,却没有察觉到来自书本的吸力,很显然,苏蕙虽然口头这么说,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想的。

  这就过分了。

  袁宵正要说话,又听苏蕙问,“按照袁姑娘的说法,我们这些人到了那边,可以自己选择是留下还是回来?”

  “是的。”袁宵点头,“到目前为止,有两个人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因为在那边还有放不下的牵绊。不过我相信,就算留在原本的世界,有了在现代的经历,她们也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有声有色。至于留在现代的,就更不用担心了,到时候你也可以见到她们。”

  “这一点我并没有怀疑。”苏蕙微笑道,“非是我自矜,虽然不知道这本书如何挑选,但以我自己而观之,被选中的女子,必都是天地所钟之辈。”

  有时他们困在原地,其实只需要一缕东风,便可扶摇直上。

  “不过,我有另一个想法。”苏蕙又道,“这本书能送袁姑娘你穿梭时空来帮助我们,必然也能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按照你之前所说,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了却心愿,解开心结,对它就有益处。但你之前都是先把人带回去,等她们做好了准备再送回来解决这边的问题,我现下却想试试,是否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