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其它小说>【全本精校】中国皇后全传>第二百八十一章 吴氏南宋高宗赵构皇后

  

  姓名:吴氏

  生卒年:公元1115~1197年

  籍贯:南宋开封

  婚配:南宋高宗赵构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143年

  谥号:宪圣慈烈皇后

  吴氏之父吴近,曾经梦到一亭,亭上的匾额上有“侍康”二字,亭子两旁遍种芍药,万绿丛中,一朵红花,鲜妍可爱,尊贵无比。吴近醒来后心中惊奇。吴氏长到14岁,便生得秀外慧中,遐迩闻名。康王赵构慕名将她选入宫中。吴近因女升官,这时方才明白“侍康”的梦兆。

  后康王赵构即位,当时南宋形势依然严峻,金邦铁骑,不时来犯,康王东躲西藏,吴氏身披铠甲,跟随左右。她熟读史书,颇能随机应变。后来,随康王驻骅四明时,宫中发生兵变,若不是吴氏骗走叛军,高宗赵构险些遭遇大难。

  邢皇后远在朔方,高宗虚置中宫16年,吴氏悉心侍奉,劳苦功高。从不缠磨高宗索要后位,高宗更认为吴氏贤惠。韦太后南归,吴氏亲自侍奉太后起居。太后对吴氏赞不绝口。有了太后的认可,又有“侍康”的瑞兆,高宗便在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

  吴氏一生不曾生育,孝宗也不是由她抚养成人。但在孝宗的继承问题上,却深明大义。高宗无子,后来便接受大臣的建议,在“伯”字行内的太祖子孙中挑选了伯琮作为养子,迎进宫中,由张贤妃抚养。那时吴后还是才人,她于绍兴四年夏,收养了伯璩。绍兴十二年,张贤妃病逝,吴氏便将伯琮也一同抚养起来,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伯琮性情恭俭,天资聪慧,又喜欢书史,很中高宗心意。不过前时高宗犹望立亲子,所以接受秦桧之策,待生亲子后再立皇储。但时光流逝,事情毫无结果。伯琮、伯璩分别受封普安郡王、恩平郡王,当时号东西两府。高宗虽然早就有意立储,但因普安郡王明察秦桧奸恶,为秦桧不容,立储之议,迁延未决。高宗明知伯璩不如伯琮,但他担心伯琮不是吴后从小一手抚养,立为皇子,皇后会有意见。吴后也喜欢伯琮,于是她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称赞伯琮可当大任。高宗于是决心册立伯琮,伯璩出居绍兴。吴皇后深明大义,伯琮也就是宋孝宗,顺利地入承皇统。

  几年以后,高宗禅位孝宗,自居太上皇,吴后也称太上皇后,与太上皇一起退居德寿宫。二十五年中,吴后悉心侍奉。吴后又善于居间调娱高宗父子之欢,所以两宫一无隔阂。曾有一次孝宗陪上皇在宫中开宴,酒醉许下供奉20万缗钱。孝宗醒后,已把这句醉话抛到脑后。上皇在宫中等候多日,不见送钱来,愠怒地问及吴后,吴后忙打圆场说:“在此很久了,偶尔酒醉上奏,不知要银要钱,不敢贸然进献。”上皇说:“要钱用。”吴后即代进20万缗,孝宗很感动,后来加倍献给太后40万。宋高宗诸事如意,不再过问朝政,宋孝宗得以有所作为,肃清朝政,北伐中原,颇有一番振作的气象。孝宗常教导儿媳李凤娘多学大妈妈(指吴太后)恭俭有礼。

  公元1187年,高宗死,孝宗十分悲痛,对朝政无心打理,勉强撑到守丧期满,便立即禅位,立太子赵淳(孝宗第三子)为光宗。光宗尊吴氏为太皇太后。

  光宗即位之时,吴后就已年近80了。

  不久后,光宗因病退位,禅让帝位于光宗次子、睿王赵扩,是为宁宗。吴太后主持了内禅大典。南宋朝廷在吴太后的主持下,完成了政权交接,度过了一场危机。

  公元1197年,年老的吴氏一病不起,且拒服御医的汤药。问她原因,太后坦然地说;“我寿已八十,死而无憾,难道还要因病连累他人吗?”原来是怕皇帝怪罪御医才这样做的。不久,身经四朝的吴太后病逝,终年83岁。

  吴氏先后在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位长达50余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高的皇后之一,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合葬于宋高宗赵构永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