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重生之陪伴>第40章 过年

除夕这天,祝连庆头晌午就带着老婆孩子来了郝家村,祝父祝母在这边,没有兄弟分开过年的道理。

王桂芳到了这边把外面的大衣一脱,捋起袖子就跟着在厨房忙活开了。

男人们也没闲着,他们老祝家的习惯是女人忙些精细活,男人们就炖肘子、炖猪蹄,当然也少不了鸡和鱼,早些年兄弟几个都挨过饿,现如今闻着肉香味都觉得幸福。

祝连庆的三个儿子最小的今年都17了,在农村这儿就顶个大人用,老大向礼和老二向义就在灶下帮着烧火烧水。

反正农村活多,只要想干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祝父在这边看孙女看出习惯来了,回到村里也不放心,担心自家宝贝孙女在外边玩没人照看,祝向廉就被分到了一个看孩子的活,别到时候磕着碰着身边没个人。

祝菁菁很喜欢这个堂哥,主要是她三哥长得好看,反正在她有限的经历中,她见过的最好看的,女的就是她小姨,男的除了他三哥,就是他鹏鹏哥了。

只是他鹏鹏哥带着一股书卷气,总觉得没有她三哥帅。

所以说祝菁菁小小年纪就泄露了她是个颜控的本质。有这么一个高大帅气的哥哥陪着,祝菁菁别提有多神气了。

尤其是陆向廉也是个会玩的,带着这帮孩子玩花炮、打出溜滑、打雪仗,俨然成了孩子王。

平时祝菁菁多霸道一丫头,现在却成了娇气包。手冻红了,要让哥哥帮忙捂热乎。玩累了,要哥哥背着。

祝向廉也惯着她,旁边的不管是男娃子还是女娃子,都羡慕的眼睛发红。

哦,对了,有个厉害哥哥也是孩子们攀比的一项。在这方面,谁都比不上祝菁菁,她有一大堆哥哥。

像她三大爷家的二哥,孩子都比她大,所以整个老祝家她无疑是最受宠的,谁让她小呢!

孩子们在村子里到处跑,不到吃饭的点是不待回来的,这个时候他们是可以随便撒欢的,再严厉的父母在这个时候都不会在这一天训孩子,一年到头就应该高高兴兴的。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农村孩子平时到处撒野。可到了饭点儿,就像装了雷达一样,能一遛烟的跑回家去。

有那个别反应不灵敏的,只要家里人在门口喊一声:某某某,吃饭了!

你就看吧!用不了五分钟肯定会出现在饭桌上。

祝连庆的大儿子今年刚好20,他家三个儿子年龄差都只有一岁。

到了饭点,老大祝向礼在大门口吼了一声:老三,菁菁,吃饭啦!

果然不一会儿,祝向廉就背着祝菁菁回来了,小丫头在外边冻得小脸红扑扑的。

祝母看着小嘴巴巴个不停的孙女,忍不住念叨一句:“也不怕胃里灌了风,怎么就这么能说!”

温玉梅在旁边听到也说了一句:“可不嘛!成天嘴不闲着,不是在吃,就是在说!”

祝向廉颠了颠背上的小家伙,点评道:“菁菁嘴甜!”

这话属实,祝菁菁确实会说话,村里的人就没有不夸的,尤其是在服装店里待过一阵后,奉承人的功力更是突飞猛进,引得祝连国又是一阵担忧。

“还在门口念叨什么呢?快点进来,洗手吃饭了!”在祝父的招呼声中,娘几个这才结束了话头。

这个年是祝连国成婚以来最热闹的了,有祝父祝母,有五哥一家,三代同堂,算上孩子刚好十个人,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分享着一年来的收获和喜悦。

大家坐定,饭菜也就开始上桌:年年有余、吉祥如意、挠钱耙……

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声,菜品也一一端了上来,猪蹄是禁止叫的,都得说挠钱耙,这也是这边的习惯,每道菜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今年饭桌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还添了几道新鲜蔬菜,这都是祝连国的辛苦成果。

从服装线稳定下来后,他就一门心思地扑在了温室里,现在他们家温室里有西红柿、尖椒、黄瓜和芹菜,都是这边冬季比较受欢迎的蔬菜。

临到年前,价格比平日又翻了一倍,辣椒能卖到五块钱一斤,这批蔬菜都没等祝连国自己张罗,就都被预订出去了。

有这几道蔬菜在,大鱼大肉都逊色几分,尤其是拌凉菜就更受欢迎,半盆的凉菜竟然都被吃光了。

饭后男人们帮忙把桌子一撤,就开始看牌,筹码就是火柴棒。

这是一种长三寸,宽一寸的塑料牌,也叫“叶子牌”,上面印着水浒英雄人物,老一辈人很喜欢,年轻人更喜欢打扑克。

祝菁菁对这些都是不懂的,她只知道一丈青很漂亮,花容也比莽夫大汉瞧着顺眼。

等到天色渐黑,才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可以玩手摇花,放窜天猴,不过更喜欢的还是看烟花。

若是谁家的烟花又大又漂亮,就会像发现了巨大的宝藏一样,而且不仅是孩子,大人也喜欢。年味就是在这样的烟火璀璨中呈现出来的。

这时候,祝向义像变戏法一样,递给祝菁菁一个灯笼,那是用罐头瓶做的,上面瓶口的位置围了一圈儿铁丝,上面还用粗铁丝弯出来个提手,平时可以拎着,和马灯相似。

现在那拎手上面被栓了一根绳子,用木棒吊着,提起来就是个小灯笼了,瓶底还粘着一根红色的蜡烛,此时正摇曳着明媚的火光。

祝菁菁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宝贝,她先是目不转睛的打量着这个简朴又可爱的灯笼,然后一把抱住了她向义哥的大腿,不忘抬起头甜甜的喊上一句:“谢谢二哥,我很喜欢!”

向来沉默寡言的祝向义此时的心都快萌化了,摸着小妹的头说:“菁菁喜欢就好,等到小草绿了的时候,二哥再给你糊个风筝。”

小丫头响亮的应了一声,然后蹦蹦跳跳地拎着灯笼跑出家门,找她的小伙伴们显摆去了。

而这边祝向廉看着他二哥,说了一句:“菁菁最喜欢的还是我!”然后也跟了出去,他可没忘了自己保驾护航的任务。

祝向义和他大哥对视一眼,忍不住摇头失笑,老三怎么还和孩子似的!

老三从小被当女孩子养大,他们也多了几分纵容,平时大事让着他,小事就更不会和他计较。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兄弟间感情好。从小到大,他们一起闯祸,一起打架,有好东西也一起分享。

只是如今兄弟几个渐渐大了,他们都不是读书的料,今后就该想着如何讨生活了。

他娘说了,兄弟三个年龄挨得太近,娶媳妇家里可承担不起,就让他们自己也使把劲!

什么时候成家,取决于他们什么时候把娶媳妇的钱赚到手。是想背着债务到时候和媳妇一起还,还是攒着钱把媳妇娶回家,就看他们自己的能耐了。

祝向礼今年都20了,像他这么大的小伙子,就没有一个不想媳妇了,有他老叔的例子在那里,他怎么着都想凭自己的本事娶上媳妇。

于是就趁着一把牌看完到时候,撺掇着老二顶了上去,然后自己在旁边跟他老叔取经。

他毕业这几年一直都跟着在家里忙活地里的事,平时也出去找点零活干。

现在有三个选择,一是去粮库运粮,他体格好,很有一把力气,粮库的主管也很喜欢他。第二呢,就是走他老叔老婶儿的门路,也去卖服装。要么就跟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出去闯一闯。

这几个选择各有利弊,就想让他老叔帮着他拿主意。

祝连国想了想,说:“粮库的活就算了,你现在可能不觉得怎么样,等过几年毛病就都找上来了。”

尤其是上辈子他这个大侄子走的就是这条路,在自己没的那一年,腰就已经不行了。粮库的粮食都是拿大麻袋装的,一袋子能有200斤,长年累月的干谁都吃不消。

若是卖服装,这条路子还真可行,只是以他对自己侄子的了解,他不是做生意这块料,到时候也就是混口饭吃,想要干出名堂来,怕是难。

至于出去闯这条也是可行的,外面的机会也更多些,只是不知道出去后会遇到什么,他身为长辈,总想让自己的子侄稳妥点。

想到这里,他对祝向礼说:“你王家老姨夫前段时间跟着施工队干了了一段,我看你也是个踏实本分的,又跟你爸学了不少泥瓦匠的活,不如去城里的施工队,等到手艺练成了,挣得也不少。你要是机灵点儿,学着点儿水电工的活,那以后就更不用愁了!”

祝连国说这话也确实是出于各方考虑才给自己侄子提出的建议,□□去年就让他说的动了心,只是当时他们家本钱不够,所以自打秋收后就开始跟着施工队跑,打算攒下一笔钱,等过了年就去开个早餐店。

现在施工队那边有个工程还没结束,自己大侄子过去,正好□□还能带一段。那些活也都不难,到时候□□从施工队里离开,正好顶他的缺。

他提这个建议就没打算让祝向礼做力工的活,最次也得是个瓦工。

祝向礼虽然之前没往这方面想,可他老叔总不会坑他。在他心里,他老叔就是他们老祝家最厉害的,信他的准没错。所以都没犹豫一下,就点头答应下来。

看到他们爷俩把事商量完了,祝连庆一边看着手里的牌,一边跟自己老爹还有兄弟说自己接下来一年的打算。

“我之前去了一趟察哈尔,发现那边有一种小尾寒羊,品种很不错,你们说我养羊怎么样?”

祝连国听到这话挺诧异:“啥时候的事儿?你不是和我五嫂去长白山挖人参了吗?怎么又跑到察哈尔去了?”

祝老爹听到老儿子这话,在旁边哼笑了一声。

祝连庆看自己老爹一眼,然后对老兄弟说:“那长白山的雪太厚,有的地方都能没到大腿了。我们对那边地形不熟,对参长哪也不熟,发现不行,我们就准备回来了。结果在车站遇到一内蒙老乡,聊的不错,后来就打算跟他去看看那边的羊。我跟你说,那羊是真不错,养成了一只至少能卖六七百。”

祝连国听到这儿都震惊了,没想到自己五哥这么能折腾,他们现在不住一个村,平时都是各忙各的,都不知道他还跑到内蒙去转了一圈。

之前挖人参的事儿他就觉得不靠谱,可是自己五哥听那采参人吹的云里雾里的,说啥都要去试一试,都是有家有业的,他也就没多拦。

主要是上辈子也有过这么一回,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了,可他到现在才知道,原来那小尾寒羊是去长白山这趟留下的根儿。

主要是上辈子几年后,他五哥真的开始养羊了,品种还真就是小尾寒羊,而且养的很不错。

最多的时候有300只左右,那种羊肉质鲜嫩,毛发密实,成年后大概能长到一百五六十斤,有些人家不差钱儿,就会买一整只,留着待客或过年。

现在记的这么清楚,主要是有一回他五哥去大地里放羊的时候,过马路被一辆过往的大挂撞死了两只,当时那羊还没养成呢,毛斤也就100出头,大挂司机没二话按一只700买了下来,直接装到车上就拉走了。

他也是因此知道了那羊的好,后来还跟着养过一段,只是他养的少,只养了20只左右,后来还是媳妇嫌味儿大,就都转给了别人。

现在肉价还比较便宜,可是牛肉羊肉也要比猪肉贵,若是等到牛羊肉二三十块一斤的时候,靠养羊发家致富都不是梦。

想到这里,祝连国就说:“五哥你都去那看了,若是觉得可行那就干,本钱不够老兄弟先替你垫上!”

祝连国这话说的掷地有声,可没想到话音刚落,就让他亲娘在后脑勺上扇了一巴掌。

只听祝母道:“你五哥家的事儿用得着你在这儿多掺和”,训完老儿子,又对祝连庆说:“你要是觉得可行就去干,只是一开始步子别迈太大,娘在街里看到有那卖羊杂汤的、羊肉串的店,生意都挺好,只要养起来就不怕卖不出去。”

祝连庆听完老娘的话,笑了一下,祝父在一边看着娘俩极为相似的五官,也笑了。

这件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