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重生1920之时尚女王>第92章 圣诞节不赚一笔怎么配当……

  刘嘉跟3M公司很熟,当然,是单方面的。

  公司里用的塑料文件夹、便利贴、胶带,都是3M的。

  后来N95口罩几乎都是3M家出品,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纸也是。

  眼睛一睁,身旁必有3M家的零碎小玩意儿。

  她向威廉打听:“除了砂纸,贵公司都有些什么产品呀?”

  威廉的任务只是卖砂纸,刘嘉却直接问“除了砂纸”,简直太不给面子。

  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威廉还是认真介绍了公司的其他业务,万一刘嘉愿意买其他的产品,他也不是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刘嘉听完:“没其他的了?”

  “没了。”有砂纸有砂轮,还有防水砂纸,威廉不明白刘嘉对他们一个建成后十一年没盈利,十四年投资人都没拿着一分钱的公司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要求。

  “你们公司已经是十年以上的老牌企业了,怎么产品就这么一点。”刘嘉很不满意。

  威廉心里苦,这个女人怎么要求这么多,问东问西,就是不买他的砂纸。

  刘嘉想问的都问完了,现在3M还没有投身于伟大的不干胶事业,可是她不记得到底是几几年有了不干胶,也不知道不干胶这东西,到底是不是需要特别高端的材料技术科学。

  涉及到基础学科的发展,往往集合了许多超牛逼的天才一瞬间的灵感点亮,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撬动。

  何况她也不是天才化学家,对化学物理的理解最高到高中水平。

  要她跑去实验室帮现在的科学家合成出XX乙烯,XX聚合树脂纤维,纯属白日做梦。

  虽然威廉说的东西不能满足刘嘉的需求,但是他这次带来的全新的防水砂纸让汽车生产公司的老板非常满意。

  这种砂纸是干湿两用型,可以在打磨金属表面的时候,最低减少粉尘飞扬,对工人的肺造成危害。

  后面谈到一些细节的时候,老板还有一些别的要求,问3M公司是否可以解决。

  威廉显然不是工科生,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借老板的电话摇人。

  “我的同事理查·德鲁,对这方面很在行,或许您可以跟他聊聊。”

  刘嘉没听过这个名字,不过对于“可以解决公司产品问题”的人,她很有兴趣,也许就像油漆厂的那位调色师一样,能创造奇迹。

  德鲁先生现在在英格兰的福特罗彻斯特工厂,他最快也要等三天之后才能赶过来。

  刘嘉没急着走,这段时间,她发现自己需要开车的时间越来越多,车总有坏的时候,而修车厂则完全没有现代那么便利,路边打个紧急救援号码,过一会儿就有拖车来了。

  现在完全没这好事。

  恰好此时厂里有媒体来采访新型号的汽车下线相关,几个重要的工程师都在场。

  刘嘉顺势跟工程师了解了一下车辆最常见故障的几个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像您这样美丽的女士,完全不需要担心。”工程师笑着说,“一定会有男士非常乐意为您服务。”

  “男士们有绅士风度是一回事,但是,开车能去的地方那么多,不可能每次坏的时候,都刚巧有一位会修车的绅士站在那里为我服务呀。我上次去慕尼黑的时候,路边连一个人都没有,要是车坏了,那能指望谁呢?”

  后面两人就认真聊车辆维修的问题,完全没有注意身旁的记者已经竖着耳朵听了半天。

  当天的某份城市晚报,以硕大标题写着《著名女权支持者发表希望可以有男人可以依靠的言论》

  内容将刘嘉与工程师的对话放出。

  将刘嘉最后那句话曲解为:刘嘉自我意识特别过剩,认为自己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就应该随时随地都有男人出现,伸出援手。

  “Emma对外表现的形象,一直为支持女性解放运动。她始终呼吁女性自立自信自强。但是,她竟然公开对一位男性表示:希望在有困难的时候,得到男性的帮助。”

  后面是一大串分析,明面上十分理性,实则是对她的人身攻击。

  刘嘉打电话给报社,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总编,并正式提出自己的抗议,要求那个记者登报道歉。

  总编打着哈哈:“严格说来,他也没有说错,您刚来法国不久,可能还不能熟练掌握法语的使用技巧……”

  总之,就是绝不道歉。

  如果想要道歉,就得往他们晚报投放一年的大幅广告。

  电话在非常不愉快的气氛中挂断。

  “你们也配让我登广告。”刘嘉冷笑一声。

  这份晚报在巴黎的销量不大也不小,锦儿就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上回VOGUE两份不同的广告事件,让她记忆犹新,不想再出事。

  “要不要在别的报纸上登报解释一下?”锦儿问道。

  “解释?有什么好解释的。他跟在旁边听到了全部,还能写出这玩意儿,就是故意的。当场没录音,我要怎么解释呢。”刘嘉耸耸肩。

  那个著名的CNN和教皇的笑话,充分说明想搞事的人,总能搞事。

  雍正被喷十大罪,他以皇帝之尊写了《大义觉迷录》,企图为自己辟谣,并没有什么用。

  六子剖开肚子验凉粉,换来的也不过是看客一哄而散。造谣的人一点损失都没有。

  “那……就算了吗?也许,别人会明白您不是这种人?”锦儿犹豫地问道。

  “开什么玩笑。《野天鹅》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不说出来就等死吧。”刘嘉扬起眉毛。

  “吃亏是福”那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我安慰用的。

  Emma跟这家晚报没有长期广告合作的关系,从经济上予以恐吓制裁行不通。

  那就只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俗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只要努力,“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都能用来砍人脑袋,秦可卿都可以是废太子的女儿。

  刘嘉找几个文化人往前找了好几个月的报纸,专找这个记者写的文章。

  没别的要求,就往死里深度解读。

  成果斐然,经过深度分析,那位记者的文字充分展示出他恋.童、瞧不起工人、歧视女性、鄙视贵族、唾弃商人,还对同行的业务能力表示不屑,认为他们肤浅。

  总之,把能得罪的人群都扫射了一遍。

  这事最后交由一位有名的时事评论家做统合并发稿,他综合分析最近各国媒体宣传的重点,最后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切入到各国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节操上。

  文章中,将那个记者的过去发布的文字全部翻出来,逐段进行分析点评,得出的结论:有这种人混进法国的媒体人队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然后发到几家大报上,由于这位评论家的身份,还有不少小报纷纷转载。

  评论文章非常有逻辑,本来没往那里想的人,都拐到那里去了。

  人民群众对欧洲各国形势不怎么关心,对八卦很感兴趣,竟然有人可以这么变态的吗?是哪家报社的?

  好事者总能对得上人,一传十,十传百,巴黎人民都知道这个人是谁了。

  一切发生的太快,在第二天的社交场合,有人刚提起“你们听说了吗?Emma看起来是个独立女性的代表,其实就是想靠男人的呢。”

  马上就有另一个人回答:“你的消息也太滞后了了,你知道说Emma的那篇文章是什么人写的吗,我的上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恶心的人……”

  然后就开始聊那个记者的各种八卦,再没人关心刘嘉。

  第二天,刘嘉走进办公室,锦儿已经把今天的几份早报都放在桌上,刘嘉翻了翻,问道:“那份中文报纸呢?”

  锦儿匆匆拿过来:“店员们把它拿走去看今日运势了。”

  封建迷信大概是人类的本能,每天的法文报纸上的今日星座运势都不能满足她们,她们连中文报纸上的十二生肖今日运势都不放过。

  如果星座运势不好,她们就信生肖运势,反之亦然。

  如果两个都不好,她们还会有一套神奇的本土破解法咒,神神叨叨还挺复杂。

  “她们看得懂中文了?”

  “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字,我已经教过她们了。”

  报纸拿回来了,只缺了一张。

  有运势的那一张还在店员的手里流转,刘嘉看了看其他的新闻,除了旱灾继续,忙着赈灾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新鲜事。

  上个月,顾宗华发来一封电报,说救灾的力量杯水车薪,以工代赈也不能恩惠到所有人,有大批流民通过山海关,向东北走。

  “现在?东北?”刘嘉当时就觉得这事不是最优解。

  要是开春去,在林子里打打猎,还能挣点口粮,然后种种地,等秋天有收成,还能熬得过冬去。

  在南北对吵集中供暖的时候,刘嘉专门关注过北方各地供暖时间,最容易打着猎物的大兴安岭地区九月底就集中供暖了,以房价低而闻名的鹤岗十月初就供暖了,珲春延吉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

  土地冻硬了的时候,下种子就是死路一条。

  也不知道闯关东的人民群众对于在雪窝子里打猎有多少心得体会。

  而且他们大多也不会有枪和弹.药,打猎还得靠放最简单的陷阱。

  刘嘉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只能发电报过去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顾宗华说他已经与南满铁路公司联系好,可以把一部□□强力壮的流民安置下来,勘测铁道线路,为进一步修建铁路打基础。

  这些流民可以得到安定的生活,按日发放的粮食,总比在关内饿死强。

  刘嘉看见“南满铁路”几个字,扬起眉毛,这公司有两个名人,尾崎秀实和中西功,这俩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帮了中国不少忙。可是他俩现在还没进公司呢。

  中西功今年才10岁,尾崎秀实还在东京大学念书,南满铁路的正经工作除了搞铁路,就是偷摸搞情报。

  这事就很复杂,刘嘉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满洲铁路搞出来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把中国的物资运出去,同时在勘测的时候还能搞情报。

  但是,勘测和修路的主要劳动力是中国人,解决了过剩劳动力的安置问题,而且那铁路一直用到建国以后,在工业不发达和资金短缺的建国初期,这片铁路承担了很多运力,把工业重镇的东西运送出去。

  铁路本身是无辜的。

  刘嘉只能跟顾宗华说:想想咱们的青岛,跟工人说,别太认真,干活的时候能混就混,能躺就躺,别真情实感的埋头苦干。

  顾宗华的回复只有两个字:明白。

  刘嘉不觉得他能真明白,他又没有前后眼,怎么会看见后面几年发生了什么。

  总之,先让逃荒的人活下来吧。

  后来,顾宗华又发了一个电报,告诉刘嘉:他已经离开大连,前往珲春,那里是满洲铁路东宁段的计划建设点,有一批人会被送到那里,他做为华洋赈灾会的成员有义务去实地考察那个地方安置的情况。

  他会去的还有一个理由,是听说珲春那里有一些有意思的民族工艺,也许可以给刘嘉一些灵感。

  再往后,一直到刘嘉去了慕尼黑,然后又回来,顾宗华都没有发来一条电报。

  也许此时的珲春连一个电报局都没有。

  刘嘉也不着急,那里再怎么说,也比饥荒严重的华北五地要强,顾宗华不会被人吃掉。

  刘嘉给自己倒了一杯茶,重新看报纸上的新闻,想要找出更多的赚钱渠道。

  1929全球金融危机。

  一直到二战开打,各国工业齿轮被战争驱动,剩余劳动力都上了战场,才缓解下来。

  即使到了1929年,也是穷得穷,富得富。

  在她的印象中,中小公司几乎死绝,但是垄断行业的巨头们过得特别开心。

  9年时间,刘嘉必须把公司变成垄断巨头,才能活下来并实现她的理想。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当初上大学的时候,这四个垄断组织的区别,为刘嘉的《经济学原理》考试挣了15分。

  那个时候,她只是把书本上硬背下来的解释复制到试卷上。

  没想到,有朝一日,她竟然要考虑Emma公司是要成为托拉斯,还是康采恩。

  琢磨的内容还有收集的资料都够写毕业论文了。

  只不过,现有的资料写论文够,干实事不够。

  刘嘉对一战之后的欧洲政局了解不多,在初中历史课本上,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欧洲最有存在感的事件就是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还有1939年的闪击波兰。

  中间二十年就仿佛不存在一样。

  她能记住这么多事,全靠一颗热爱八卦的心,还有另外几个军迷朋友在群里的叨叨。

  历史课本上只写了中国对凡尔赛条约的激烈抗议,没有说参与签约的国家就没一个满意的。

  中国代表没签。

  日本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了。

  美国代表签完字,回国就被国会否了,不承认签字效力。

  英国嫌法国拿得太多。

  法国嫌自己拿得太少。

  德国嫌自己赔得太多。

  以及欧洲还排挤了半路换旗帜的俄国,让他们也很不开心,转头跟德国执手相看泪眼,顺手签了个互不侵犯合约。

  现在的法国可太不满了,西北工业区在一战中被毁,导致国内经济一蹶不振,他们叫德国赶紧把凡尔赛条约上说好的赔款给赔了,德国躺地上表示老子穷成这样,赔不起!

  英国笑嘻嘻看隔壁打架,完全没有插手的意思。

  刘嘉收集了很多资料,再根据现在的情况,发现唯一闷声发大财的,还真就只有瑞士。

  二战的时候,瑞士说自己是永久中立国,也真的没有受到攻击。

  只有营销号才认真的相信这一切都是因为瑞士全民皆兵,山地易守难攻的原因。

  再怎么全民皆兵易守难攻,也架不住飞机投弹,对着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狂轰,国土面积那么小的国家,该完还是完。

  它强就强在手里握着金融资本,就连华尔街都师从瑞士银行家们。

  刘嘉放下报纸,认真想:在短时间之内,欧洲几个大国一时半会儿还爬不起来,想从金融上捞快钱,就得跟华尔街那边聊聊。

  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威廉约定的时间,刘嘉前往汽车工厂,再一次见到了威廉和他带来的那个同事德鲁。

  两人此时正在喷漆车间里,听工人们的抱怨,他们说用报纸挡住不想被喷到的地方,油漆经常会透过报纸渗过去,用木板皮革之类的挡住,又很重,要是喷车身侧面,得两个人拎着遮挡物,一个人喷漆,很耽误时间。

  德鲁手里拿着本子和笔,一边听,一边把他们的诉求记录下来,又围着车转了几圈。

  “你希望遮挡用的东西,即防水又能自己粘在车身上面是吗?”德鲁问道。

  工人连连点头:“对!”

  “嗯嗯……”德鲁一边应声一边记录。

  刘嘉眼睛一亮,那不就是她想要的东西吗。

  “我想要更多的颜色和图案。”刘嘉急急开口。

  德鲁困惑地看着她:“您是……”

  一旁的威廉介绍道:“她是Emma时尚公司的老板,这位是我的同事,他从美国过来,做短暂的销售支持,下个星期就要回去了。”

  刘嘉问德鲁:“您觉得刚才说的可行吗?”

  “可行是可行,”德鲁抓了抓脑袋,“我们的防水砂纸使用的技术应该可以做为新需求的支撑,但是您所说的希望印刷图案,如果要包裹整车……”

  接下来,就是刘嘉听不懂的环节了,最后只知道两件事:第一,自带背胶的防水布努力努力,大概可以实现。第二,刘嘉希望的整车包膜改色技术涉及多个领域,这个时候,肯定做不到。

  刘嘉决定退而求其次,至少可以实现机器打印彩绘图案。

  这次,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描述的时候,非常详细,德鲁一边听一边点头记录。

  最后,德鲁告诉她和汽车厂经理,他要回到美国之后,才能开始研究。

  “好的好的,麻烦您了。”透明胶就是3M发明的,刘嘉对他们有绝对的信心,要是他们做不出来,工业区都给炸飞了的法国更指望不上。

  双方互留联系方式,刘嘉又回到公司,锦儿高高兴兴地跑过来跟她说:“我发现了车里能用得上的新装饰!”

  “什么?”刘嘉挺好奇,锦儿居然这么有出息了?

  锦儿拿出几个小圣诞树、叶子编的环状物:“我听说,他们这里的新年叫圣诞,家家户户就像咱们国内挂春联一样,要挂圣诞树和槲寄生。咱们可以做一些缩小的,卖给车主,让他们挂在后车窗上。离圣诞还有两个月,肯定能卖得很好的。”

  “嗯……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挂在后车窗上不行哦。”

  “为什么!”锦儿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可以赚钱的好主意,被刘嘉无情地否决,她很难过。

  “因为会干扰到视线。”

  “怎么会干扰视线啊,又不是放在前面。”锦儿不理解。

  刘嘉拉着她去门口,让她坐在驾驶位上。

  “来,往中间的这个小镜子上看。”刘嘉示意锦儿把目光放在中央后视镜上。

  她自己站在车尾处。

  “明白了吗?”

  锦儿垂头丧气:“明白了。”

  后窗上挂东西,会影响视线,如果需要倒车,就会看不见车后的东西,容易出事故。

  这几天锦儿一直在想怎么可以让自己变得有用,可以帮小姐多赚一些钱。

  想得头都疼了,结果却惨遭失败,她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好没用。

  刘嘉看着那两个小玩意儿,突然大声说:“哎~你提醒我了。”

  她之前想过要开拓玩具市场,但是只卖芭比娃娃又觉得很没意思。

  芭比娃娃主打女童市场,暂时想不到男童市场有什么可以下手的。

  刘嘉看着手里的缩小版圣诞树和槲寄生环,想到自己当年玩《模拟人生》,往小房子里添各种家具的快乐。

  对啊,做玩具娃娃屋。

  让孩子们可以换房子的结构、摆放家具,还能安排小人在房间里活动。

  然后,就可以顺势推出可以换衣服的芭比娃娃。

  玩具这东西,越小,越难搞,房子的基本构造还好说,往房间里放的各种小家具小动物小汽车之类的,做不好,那就是灾难中的灾难。

  刘嘉先去找阿牙的麻烦。

  她希望阿牙能够用木头雕刻小动物。

  阿牙三连拒:“我不行、真不行、做不了。”

  刘嘉劝道:“别急着拒绝啊,你们行业的老祖宗鲁班,不是号称做出来的鸟能飞三天不落地,做出来的牛能耕田嘛。我不要求你做出来的木头动物能动会叫,只要像就行了。”

  “只要像!”阿牙倒吸一口凉气,“你知道你要求的这个大小,有多难吗!”

  他伸出大拇指,掐着一节:“就这么大个小人人,还要五官眉清目秀,还要四肢关节会动!”

  “试试嘛,试试又不犯法。”刘嘉又在企图劝阿牙跳出舒适区,勇敢地寻找自我。

  阿牙实在没办法,告诉她,自己不是没有试过,以前看飞机汽车有趣,想做个小的自己玩玩,但他真的不是木匠,没有正经学过,唯一的天赋是仿,而不是自己做。

  “如果给我一个样品,我按照尺寸比例也许能做出来。”

  既然努力过了,就不要勉强。

  圣诞节是一个大日子,往袜子里塞糖果玩具是必须有的传统节目。这个时候,父母都会比较大方。

  是时候准备起来了,不赚这一笔不是好商人。

  刘嘉在法国找了几个手工匠人,水平平平,跟阿牙没有什么区别。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从俄国跑出来的木匠,结果只会做俄罗斯套娃。

  众所周知,俄罗斯套娃没啥技术含量,以及最后那一个娃的长相,实在是……一言难尽,好像就欺负它长得小,连认认真真的描眉画眼都省了。

  刘嘉想起乐高的故乡就在丹麦,离得不远。

  刚进公司的时候,她一度因为销路打不开而烦恼,于是看了很多大公司从无到有的发家经验。

  其中乐高和3M的发家史是最没意思的,3M靠贵人,不赚钱的前十几年,全靠不求回报的贵人给他们投资续命,也不知道贵人图他们个啥。到后面才以科技突破为企业文化,鼓励创新。

  乐高则完全是工科生的自嗨,创始人的商业能力就是个渣渣,做的东西很好,但是卖不掉,一直到1934年才勉强算混出头,1954年才正式注册了商标。

  掐指一算,乐高的创始人克里斯第森先生,这个时候已经29岁了,理论上说,他应该已经做了不少奇奇怪怪卖不掉的小东西。

  别耽误时间了,赶紧把钱赚起来吧!

  从法国巴黎到丹麦比隆,中间要经过比利时和荷兰,从地图上看,感觉很远,拿比例尺一扒拉,嗐,才一千公里。也就南京到北京。

  开车得了,省得还要掐着火车的时刻表。

  临走之前,刘嘉先去办公室,把工作都交待了一下,又让锦儿去买些一些火花塞之类的汽车零件,万一车子坏在路上,她尽量自己解决。

  拿回来的零件完全没有包装,全散放在工具盒里,到时候摸都不好摸,刘嘉只得找报纸,打算把它们包起来。

  包着包着,刘嘉看见一份报纸上的内容,大吃一惊,整个人愣在那里,半天没动。

  锦儿见刘嘉有些奇怪,便走过去,看见刘嘉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发愣,那张报纸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之前被店员拿走的,印着十二生肖今日运势的那一张。

  “小姐,怎么啦,这报纸是前几天的,就算报纸上写的运势不好,也已经过了呀。”锦儿笑道想把报纸从刘嘉手里拿走。

  刘嘉此时才回过神来。

  她不是因为看见今日运势害怕,而是看到在今日运势旁的一条消息

  《珲春发生暴力事件》

  内容加起来不过百来个字,大致内容是说在吉林珲春,突然出现几百个身份不明的人,凌晨出现在珲春,打死打伤数十日本人,烧了日本领馆和日本人的房子,大使提出抗议,然后,日军以保护侨民为由,进入珲春。

  看看日期,顾宗华此时应该就在珲春。

  刘嘉脑中闪过曾经看到过的无数鬼子进村的变态行径,手都在抖。

  锦儿也看到了这条新闻,安慰道:“顾先生是中国人,又是华洋赈灾会的人,还跟南满公司谈好了合作,不会有事的。”

  锦儿越安慰,刘嘉越紧张,1937年11月底的时候,从上到下,也没有人相信竟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前面日军攻北平攻上海,也没干出屠城的事,谁知道到了南京他们就突然疯了。

  刘嘉深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今天我先不走了,行李放这儿,不用收拾,你先出去吧。”

  刘嘉的脑子飞速转动,这个时候,谁能联系上珲春那里的人?

  她先找到慕尼黑西门子公司,问北京分公司的电报挂号。

  再找拉贝先生,请求他可以帮忙问问珲春那里有没有联系方式,能不能弄清楚那里现状到底怎么样,以及,她想问问能不能找找一个叫顾宗华的人。

  拉贝先生很热心,替她往大连分部打电话,又辗转得到珲春一家报社的电话,西门子刚刚卖了几台电报机给那家报社驻珲春的记者站。

  不知转了多少道手,托了多少人帮忙,多少人来回奔波。

  最终只知道日军进珲春后,跟他们在其他城市干的没什么区别,没有杀人放火。

  南满铁路公司那里说10月2日凌晨,顾宗华还在跟他们讨论怎么更多给流民安排工作的问题。忽然那群人就挥着棍棒闯了进来,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顾宗华为了保护一个年轻人,挨了一棍子,然后他抄起椅子跟那些人打起来,再后来,打着打着,大家就散开了,到现在都没有他的下落。

  他们保证如果顾宗华出现的话,一定会告知的。

  中法之间有六个小时的时差,刘嘉等消息等了一夜,锦儿劝她去睡觉,她也不肯:“我哪能睡得着。”

  锦儿陪了她一夜,得知结果后,锦儿想安慰安慰她,还没等想好怎么安慰,刘嘉已经自己站起来:“我去睡一会儿。”

  睡到下午,刘嘉起来,又去公司,如往常那样,查看不同风格的图案哪个卖得最好,还找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开了个会,讨论一下最近的大众对美术的审美流行趋势,然后在这种风格之下,再多设计一些图案,供客户选择。

  处理完工作,刘嘉仔细规划她出差的行程。

  到布鲁塞尔去看看当地特色的饰带、皮革和亚麻布还有蕾丝花边,到荷兰去拜访飞利浦公司,最后到丹麦。

  完全看不出她有任何异常。

  第二天一早,刘嘉就把行李一件一件往车上放,神色平静如常。

  锦儿很担心她把担忧压在心里,会抑郁成疾,问道:“小姐,顾先生没有消息,您要不要再等等?”

  “干等着没有任何意义,我什么忙都帮不上。如果有消息的话,他们会发电报过来的。我每天会打电话给你问销售情况,如果人找到了,你就顺便告诉我。”

  引擎轰鸣,已经换成黑色流金油漆的奔驰呼啸而去,很快连车尾灯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