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晋>第50章 诸圣劝君书

  大齐乱了, 从京都就可见一斑。

  每次都有衙役在大街上抓那些私下讨论均地制的百姓。

  百姓敢怒不敢言, 但等这些衙役一走,又兴奋的讨论起来。

  京都尚且如此,跟别说地方上了,这里可是权贵们眼皮子底下。

  听说各地已经暴起不少冲突,百姓一拥而上,将衙役都给群殴了,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平时,那是牢底都得坐穿的。

  但奇怪的是,各地冲突不断, 衙门却没有了以前强硬的态度。

  这其实是可以想象的,衙门也怕啊, 要是闹出了民变, 首先朝廷会治他们一个失职是跑不的。

  再者就是,均地制将百姓绑在了一起,一反抗就是一群一群的,就凭地方上那些衙役,没有大齐军队助力,他们还真心虚。

  现在哪怕是衙门,虽然得了上面压制百姓讨论均地制的命令, 但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许都知道现在的情况不对,所以都收敛了不少。

  但即便如此,冲突在压制中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甚至有些民风比较彪悍的地方,百姓都成群结队的跑到衙门门口骂了。

  “你们这群狗娘养的,你们大部分也是附近镇上人吧,有多少人还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现在你们进了这衙门当了差,就忘记了爹娘忘了亲属,忘了你们的祖宗是过的什么苦日子了是吧。”

  “陛下的均地制是什么,你们难道不清楚,非要做那些权贵的爪牙,平白让我们唾骂。”

  “你们现在这是在反陛下吗?你们作为陛下的官居然如此倒行逆施……”

  其实底层的衙役也有苦说不出,他们这么卖命也不见得就得了什么好处。

  但吃着衙门一口饭,上面的命令他们就得给办好了,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差事,现在就不同了,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时刻被人戳脊梁骨的日子可不好过,还得时刻提心吊胆的,因为他看这些百姓,说不得一想不开就给他脑袋上来一下。

  大齐之乱是一下子全部乱了套那种。

  乱得突然,乱得让人防不胜防。

  当然官府积威已久,百姓已经习惯了顺从,一时之间要让他们做出点什么事情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能让他们信服,能让他们信任,能带领他们反抗的人站出来。

  而敢怒不敢言的现状,却在三天后被打破了。

  因为有人真的站了出来,而且这人还有足够的份量让大齐的百姓信服。

  京都,清晨。

  当太阳的光线刚好照射进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

  齐刷刷的脚步声传到每一个角落。

  大齐的百姓不由得一愣,纷纷停下了手上的事情,向脚步声的方向看去,连还没有出门的大齐百姓,也打开了窗子,投去了目光。

  这一看,将所有人都震惊得无以复加。

  只见街道上,出现了一排排穿着青色儒衣的读书人。

  大齐的读书人,好多。

  每个人手上都捧着一本书,原本柔柔弱弱的读书人,现如今却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

  百姓看着一大群一大群表情严肃的读书人,又看了看他们手上捧在胸前的书。

  突然有人颤抖地高声吼道,“诸圣劝君书,齐……齐民谏君王,是齐民谏君王,这些读书人要遵循祖制,避开朝廷,面谏君王。”

  哗。

  整个京都彻底哗然了。

  世有冤屈,道有不公,朝廷无所作为,诸圣可持圣人书,带领齐民谏君王,这是大齐开国皇帝留下来的祖制。

  大魏有千琴齐鸣,震惊于世,大辽有牛羊遍地,剽悍天下,大晋有密谍满布,阴损至极。

  唯有大齐平庸,但他们就没有值得称道的吗?

  不,他们有,他们有举世震惊的,任何王朝也没有的齐民谏君王之特权。

  以匹夫之力,撼动江山社稷。

  “天啊,诸圣持书,面谏君王,真的是齐民谏君王!”

  当真是活久见。

  除非有天大的不公,除非朝廷真的无所作为,否则持书之人必死。

  想想也是,这是在否定朝廷,挑衅朝廷,要不是真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有谁敢如此。

  这是在用无数人的性命死谏。

  走在街道上的这些读书人很可能有去无回,这么多的读书人,他们的鲜血恐怕连京都的土地都能染红。

  勇敢,无畏,不惧生死。

  虽然百姓们都还不知道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持圣人书谏君王,但看到这些面无表情视死如归的读书人,内心居然升起一股佩服来。

  何人敢言他们大齐的读书人没有文人的风骨?

  这时,走在街道上的读书人,在队伍最前面一个颤巍巍的老人的带领下,大声念道。

  “一谏君王,权贵当道,视百姓性命等同草芥……”

  “二谏君王,新政惠民,均地制度当立……”

  “三谏君王,……”

  那老人虽老,走路都颤巍巍的,但声音铿锵有力,如同有一种魔力一样。

  嘶。

  “天啊,那人是谁?我没有看错吧。“

  “是文昌公啊,是我们大齐的文昌公带着读书人,来向陛下揭露这些官员的不作为。”

  百姓这才发现带队的是谁,然后再一仔细一看,走在队伍前面的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每一个都是大齐为数不多的大学宗,都能喊得出名字来,平时都是一方德高望重的宿老。

  后面的中年,青年,少年读书人,代表了大齐不同年龄段的文人。

  这些人聚在一起,恐怕都能代表大半个大齐文教了。

  然后在一听这些读书人喊的内容,这么多人一起喊,那声音想不听清楚都难。

  这一听,街道上的所有百姓都懵了。

  “文昌公……文昌公这是带着这些人拼了性命在为我们死谏,他这是在让朝廷实施均地制度……”

  除了读书人的声音,所有人都安静了。

  他们碌碌无为,他们恐惧朝廷不敢开口说话。

  但现在,有人为他们开口了。

  那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本可以什么都不做,享受大齐子民的尊敬和崇拜,但现在,他走出来了,为了他们走出来了。

  而这一走出来,很可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还有这些读书人,他们……他们正在为他们这些百姓死谏。

  不知道为何,看着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看着这些视死如归的读书人,百姓眼睛中居然就这么湿润了,心中的恐惧居然就那么被驱散了。

  他们才是最需要均地制的人啊,但他们不敢说出来,他们懦弱,但现在大齐的读书人在为他们开口了。

  他们得做点什么,不然他们会愧疚得寝食难安。

  不知道从谁开始,就那么默默地跟在了这一大群读书人后面。

  人群在向皇宫的方向而去,人也越聚越多。

  等走到皇宫大门的时候,早已经得到消息的禁卫,早已经站在城门上,脸色十分的难看,举着手上的弓箭,严正以待。

  他们是禁卫,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这里,未得允许,什么人也不能入内。

  而诸圣持书劝君王,肯定是要进宫的。

  注定此时,他们是对立的存在。

  锋利的弓箭,让人心中一紧,这么多人,哪怕手一松,都不用瞄准,都能射死一两个。

  甚至有人的脑子中都出现了,皇宫大门前尸骨如山的画面了。

  “停下。”禁卫出声呵斥。

  但“刷刷刷”,读书人的脚步声却丝毫没有停顿。

  甚至眼睛就那么盯着那些禁卫,他们来到这里,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去。

  倒是跟来的百姓停了下来,诸圣劝君书,齐民谏君王,根据祖制,只有这些手持圣人书的读书人才能进宫面谏君王,其他人只能止步于此,不然那不是进谏,是谋反。

  弓被拉成了满圆。

  一触即发。

  禁卫心中也有些哆嗦,这些可都是他们大齐不可多得的读书人,平时受人尊敬,享誉一方。

  特别是最前面那人,那可是文昌公。

  哪怕是他们手一个不稳,稍微伤了一点这位老人,恐怕他们祖宗十八代的坟墓都得被刨出来,尸骨挂在城墙上,任人鞭笞唾弃。

  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这些读书人进入皇宫。

  这些读书人想干什么,他们上头的人清楚得很,齐民谏君王,一但真的面谏君王了,就必须有个结果。

  要么文昌公这些人以藐视朝廷的罪名全部被赐死,要么就得认真审视朝廷的不作为。

  无论哪一个结果,都是权贵们不愿意看到的,文昌公他们要是被赐死了,他们这些大齐官员怕是要臭名远扬,遗臭万年了,还会被所有的读书人,所有的百姓记恨。

  但让他们认真审视均地制?这也不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见不到君王,完不成“齐民谏君王”这一过程。

  他们坚持不开宫门,虽然他们肯定也会被骂,但最多也是被骂一时而已,这样能减少很多麻烦。

  只要他们坚持,这些读书人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如果这些读书人或者百姓强行叩宫门,那就不是劝谏了,而是有□□嫌疑,死有余辜。

  后面的百姓也发现了情况,“这些禁卫怎么回事?他们难道敢不遵循祖制,不放手持圣人书进谏的文人进去?”

  哗。

  他们真的敢。

  怎么看他们都是这个意思。

  顿时闹开了花,“你们这些背宗忘祖的东西,你们居然敢不遵循祖制?”

  “你们祖宗的脸都被你们丢尽了。”

  骂声不断。

  但宫门始终没有打开。

  比起被骂,真让这祖制进行下去,那才是后患无穷。

  宫门口的动静,连周复礼他们都知道了,因为看守他们的禁卫都有些骚乱。

  周复礼他们一听,就知道了个大概。

  “这是完全不要脸皮了,祖宗宗法都不顾了。”

  “这些大齐权贵倒是会审时度势,比起一时被辱骂,总比后患无穷的好。“

  赵玄樱说了一句,“他们阻止不了。“

  周复礼一愣。

  赵玄樱继续道,“也太小看韩寓在大齐待的这几十年能做的事情了。“

  宫门前。

  韩寓颤巍巍的上去,抬头看向城墙上的禁卫,“开宫门。“

  可惜此时没有人敢回答,其中关系牵扯实在是太大,谁也不敢担这个责。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视而不见,他们现在就是聋子,这等作为会被百姓如何辱骂现在都不重要了。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不能让这些读书人进去。

  韩寓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从长袖里面拿出一卷书卷,举过头顶,“开宫门。“

  什么?

  眼尖的朝那青色的书卷看去。

  然后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

  “丹……丹书铁卷,先皇亲赐的丹书铁卷。“

  哗。

  “真的是先皇赐予文昌公的丹书铁卷,可当皇旨的丹书铁卷。”

  “当初先皇感念文昌公为大齐的贡献,亲自赐予了这卷丹书铁卷,除了不能废帝不能有损大齐利益以外,他可以凭借此卷做任何一件事情。”

  城墙上的禁卫也愣住了。

  怎么办?他们要是不开宫门,就是众目睽睽下违抗皇命造反,会被诛连十族。

  这丹书铁卷不是万能的,甚至可以找借口拒绝提出来的任何事情,但现在可是纵目睽睽啊,文昌公的要求还只是遵守祖制。

  他们有什么理由阻止?

  韩寓抬起了头,声音铿锵有力,“现在老夫怀疑你们软禁了陛下,如果你们现在不开宫门,老夫这就去写讨伐激文,带着丹书铁卷召集各路军队,清君侧。”

  哗。

  禁卫都懵了。

  他们听到了什么?

  清君侧!!!

  文昌公是不是疯了。

  关键是,文昌公写讨伐激文,用丹书铁卷,真能带来大齐军队来清君侧啊。

  外面的百姓也有些激动,“要不是你们软禁了陛下,怎么不愿意让文昌公见陛下。”

  “连祖制他们都不遵守了,我看他们就是反了。”

  事情完全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谁也控制不了的方向。

  韩寓就那么看着,太后将接应的任务交给他,他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将太后他们带出宫。

  这宫门是难不住他的,除非这些大齐的官员真的反了。

  连当初国舅在世的时候,那么大权势都不敢做这逆天之举,更别说现在各自为政的这些官员了,谁反谁死,绝对会被群起而攻之。

  果然,在韩寓再次喊了一声开宫门之后,门咯吱咯吱的被打开了。

  没有人敢落实软禁陛下造反的罪名,均地制他们还能想其他办法,而造反他们是真的连命都没有了。

  一群读书人就那么捧着手上的圣人书,在百姓的目送下走了进去。

  这一去是生是死谁也不知。

  外面的百姓湿润着眼睛,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我大齐百姓不敢忘怀诸位功德。”

  “各位的事迹,吾等就算死也会传遍大齐传遍天下。”

  敢为天下先,敢为百姓先,这个老人,这些读书人值得他们所有人尊敬,值得被天下人歌功颂德。

  他们以前不太明白什么是大德之人,但现在他们懂了。

  明明是与这些读书人不相干的事情,但为了他们这些贫苦百姓,他们却能慷慨赴死,悲哉!壮哉!

  今日的这一幕,注定是他们一生也无法忘怀的,以前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的大齐读书人,在这一刻成就了他们心中绝无仅有的伟岸的样子。

  韩寓他们一进宫门,就被禁卫围了起来。

  进来的一群读书人虽然多,但怎么也不可能多过禁卫。

  韩寓眼皮子都没有眨一下,这是正常步骤。

  毕竟一群读书人冒然进宫,为防止意外,禁卫必须时刻守在旁边。

  韩寓带的读书人的确多,一点半点禁卫肯定不够用。

  所以宫内各殿的禁卫都临时派来了,比如守卫周复礼他们宫殿的禁卫都被调去了。

  皇宫已经乱了,哪有那么多精力还来管周复礼他们。

  当初开国皇帝留下来这么一条祖制,肯定就考虑过有人会借这个制度进宫行刺之类,所以相关的保护措施也特别的完善。

  至少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真有人作乱,也是分分钟被解决的命。

  在层层禁卫的“护送“下,一群人开始向宫内走去。

  周复礼他们都能听到声音了。

  周复礼他们开始名目张胆地换衣服,因为根本没有禁卫看守了,现在这个时候了,也的确没有人的注意力还会留在他们身,大齐的权贵现在估计已经焦头烂额得自顾不暇了吧,还是想想怎么应付韩寓吧。

  周复礼他们换的都是大齐读书人的儒服。

  他们的计划是鱼目混珠,就这么混在这群读书人之中,然后在大齐人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的出宫。

  现在皇宫乱成一团,又没有人注意他们,正是他们鱼目混珠的最佳时机。

  而小皇帝箫争,吓得躲在被子里面瑟瑟发抖。

  外面什么声音啊?是不是他们终于忍不住要造反了啊。

  他就知道,他这皇帝当不长久。

  听听,这都逼近他这里了,听这脚步声来的人还不少。

  这里可是皇宫,什么时候能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了,肯定是来抓他这个没权没势的傀儡皇帝的。

  死了死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被逼下位的皇帝有什么好下场的。

  被子一捂,万事不知。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7-10 18:39:56~2020-07-11 18:47: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侑侑侑 30瓶;言……姑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