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公子有疾>第32章 三十二、巧合

  他们相拥了片刻,过了一阵,才分开来。

  连孟趁那片刻时间,又看了看那人瞳孔,发现自己刚才并没有眼花。

  “怎么了?”见连孟神情恍惚,祈年又一下抱住了他。

  “没、没事。”连孟慌忙应道。

  “……”祈年玩味地看着他,却没有再追问下去。他将头靠在连孟肩上,然后轻声说道,“你总是这样。”

  “嗯?”

  “想说的话总是憋在心里。”

  连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他佯装轻松地笑了一声,然后说道:“我刚才看见你的眼睛……”

  “噢?”祈年一怔,然后转瞬就笑了出来,“原来你是看到了那处……那只是我体质特殊,天生重瞳罢了。”

  “重瞳?”

  “嗯,就是一目两眸。就跟胎记、痣痕一样,没什么特别。”

  “是吗?我只是想到,之前竟从未发觉……”连孟有句没句地说着。

  其实他倒不是对这异瞳有何不解,而是,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哑七的眼睛会同祈年的一样。

  这双瞳之象并不常见,难道,偏就如此凑巧吗?

  祈年放开抱住他的双手,然后走到连孟身前,拿了个碗,想给他盛些热粥。

  连孟看着他的背影,自个儿犹豫了半天,终于徐徐问出了口:“你之前说你并没有去过杏木林,是吗?”

  “嗯?”听到他的声音,祈年微微侧过了头来,“怎么突然问这个?”

  “我就是一下想起,那日我们在林中时,那个莫何说过的话……”

  “是吗?”

  “嗯。听他的口气,像是认识你我一般。”

  “……”祈年回过头,没有说话,端碗的手也停了下来,“但我确实不曾见过他。”

  气氛有些尴尬,连孟赶紧笑了一声:“可能真是那老头儿记错了人吧。”说着,他上前了几步,站到了祈年身边,又试探着问了一句,“那,你之前有去过连尹门吗?”

  “连尹门我当然去过。不过是在之前的之前。”

  “啊?”连孟有些奇怪,这时祈年已经盛好了一碗热粥,慢慢朝他递了过来。

  连孟接过粥,抬头,又继续问道:“什么叫‘之前的之前’?”

  “就是我们还没有重生的时候。”

  “……”连孟没想到那人又会提到那事,一下被哽得不知该如何接话。

  “好了,先坐下来喝粥吧。”

  说着,他便拉开了桌前的两张凳子。

  连孟反应过来,顺势坐了下来,但脑子里却越来越乱了。

  难道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祈年跟白藏、哑七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吗?

  但是如果祈年说的都是真话,那他找到的那两枚牡丹花佩又是怎么回事?

  “再不吃,可就凉了。”祈年看着他,轻声说道。

  “额,好……”说罢,连孟赶紧拿起汤勺喝了几口。

  汤粥浓稠味美,泛着股清香。

  “怎么样?”

  “很、很好。”

  然后他们就说起了其他的事情。

  连孟犹豫许久还是没有再问下去,而之后几天,他也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

  祈年的身体较之前他们刚来到千月镇时好了不少,至少脸色已经不那么苍白了。

  连孟觉着,无啼木的毒性或者真与祈年体内之毒中和在了一起,不管后来如何,现下总归是无事了。

  他每隔一日就会往镇上的药铺跑上一回,这一来二去,他倒跟那抓药的僮子相熟了不少。

  那僮子话多,没事就爱跟人叨叨。

  听他说,千月镇的旅客不少,但住民也有许多。

  他们生性好客,还特别喜欢跟过往的旅人交换一些外面的东西,尤其是跟那些苗族人。

  “苗族人?”连孟不自觉地应了一句,生怕那人看出他的顾虑来。

  “是啊,那些苗人可厉害了,据说他们有一套治病救人的方法,旁人学不来的那种。”

  “……”连孟一下想起寿南山的事情,紧蹙着眉头,没有说话。

  那药僮子也没有什么眼力见儿,自顾自地继续说着:“不过,要他们救人也没那么简单。”

  “这话怎么说?”

  “银两肯定是少不了了。他们还总喜欢要一样病人的珍贵之物。”

  “珍贵之物?”

  “嗯。街前卖腌菜的王婶就找他们给她儿子看过一病,说是给了些钱,还拿了她家祖传的一个玉镯。”

  “这……她也舍得?”

  “不是什么贵东西,玉身浑浊,估计不是好玉;而且几年前,她在地上摔了一跤,镯子边上给破出了一个绿豆大的缺口,就是拿去当铺里变卖,估计也值不了几个钱。”

  “……”

  看来那些苗人并不是冲着钱财去了。

  只是,拿了这“珍贵之物”是有何作用,他却想不明白。

  “对了,前些天,有个唇红齿白的苗家姑娘来我们这儿抓药的时候,我就看她怀里掉出过一枚簪子。”

  “簪子?”

  连孟突然想起,他们在杏木林里的时候,曾看过村长一家有发簪失窃的事情。

  说那是他亡妻留下的遗物,不知是被谁给偷走了。

  “对,样式看起来是好些年前的了。上面的雕花都给磨损了不少,估计又是哪家给换的‘宝贝’。”

  “……”

  难道这也只是凑巧吗?

  连孟还没想明白,这时,听身后一阵懒散的脚步声突然响了起来。

  他回过头去,竟发现是先前在茶馆里遇上的那个说书人。

  “哎哟,张先生,是您来了。”药僮熟稔地打起了招呼。

  那人捋了捋胡子,朝他点了点头:“还是要写清嗓润喉的药,就按上次那么配就是了。”

  他话刚说完,一抬头,就看了连孟。

  “哎哟……”

  “你哎什么哎。”连孟没好气地应道。

  “没想到你这人长得白白净净的,脾气可是真臭。”

  连孟不想理他,拿了药就想走。只是身后那人似乎并不想他离开。

  “我刚进来的时候,提到你们在说簪子的事。”

  “欸,我刚跟那位少侠提起呢。”药僮紧忙附和道。

  连孟还是没打算理他,这时,又听那人说道:“那簪子我倒是见过,它是杏木林里那方家村长的东西。”

  “……”连孟心下一惊,不自觉停下了步子。

  “那村长名叫方中守,是个正直老实的人。他的妻子在十三年前因病亡故,只留了那一枚发簪为念。后来,他外出时遇上暴雨,跌进河里,被个苗家的小姑娘给救了。等他回到山中时,人倒是好了,就是没了那枚簪子。”

  “但是……”连孟心觉不对。

  他明明记得,那簪子是先前在杏木林中失窃的。

  “不过后来,他也没活得太久,因为妻子的离世给他带来的悲痛太大,积郁成疾,不治而亡了。”

  “……”

  “其实我听人说过,他逝世几年以后,曾有人在山林中见过那方姓的村长。我道他是白日里见了鬼,他却告诉我,那人样貌比之前苍老了许多,不像他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是吗?”连孟回答得并不惊讶。

  这回,连孟没有再回答。

  他想起,陵引说过,林中的“居民”都是尸人所化,而方穆华也曾告诉过他,山中的岁月与外面不同。

  虽然他仍不明白那些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对于杏木林一行,他确实疑虑良多。

  盲老头说,他的时间被困在一个晚上;那故事中的青阳师弟的留信,竟会跟连清仁的字迹一模一样;还有那心肠歹毒的莫大夫,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才会对一个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痛下杀手呢?

  只是,若不去想那些困扰之事,但就发簪失窃一事就足够奇怪了。

  如果方中守在一次濒死时,用发簪换了自己生机;那杏木林中失窃的那一枚,又是哪里来的?

  “欸,其实这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情就是会有许多。”

  说书人边说边摇了摇头。那僮子已经给他抓好了药,正用线将它们捆在一起。他从袖中掏了枚碎银出来,放在桌上。

  然后他转头看着连孟,继续说道:“哪有什么独一无二、天下无双的东西。这太阳也可能从东边升起,死去的人可以再相见,过去的事情也可以从头再来。”

  “从来再来?”

  那人越说越是离谱,连孟本就心烦意乱,这会儿听那人一煽动,头就更痛了。

  他晃了晃脑袋,正想不再听那人瞎叨叨,可他刚走了一步,竟又在门口看到了那个年轻的僧人。

  那人手里拿了串念珠,像是独自在这镇中晃荡,不知是要去往何处。

  连孟看着他,心里有些发怵。

  这时,那说书人几步朝他走了过来,然后在他耳边低声说道:“我以为就我一个人能看到那和尚,想不到……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