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乱世生存攻略>第95章 第 95 章

  这个年,吴君翊过得很不顺心。

 

  最主要的原因,是本来该在他身边陪着他的人现在却在千里之外,而且,每次寄回的书信还都只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政事……好吧,其实也不能说是无关紧要,但是沈瑜总不肯花费笔墨写一写自己现在的生活,让他不由觉得心里酸溜溜的。

 

  他写给他那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弟弟书信都是厚厚一叠呢!

 

  这种酸溜溜的心情,在获知广州上下争相为新任知州说亲,甚至有行首上门自荐时,达到了巅峰。

 

  御史闻风而劾,平日最喜欢这种消息。然而这次,大家却跟哑巴了一样,除了几个不怕死的嫩头青上书,其余人一起装死。

 

  这一来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沈大人着实是个狠角色,当年可是说杀人就杀人,拔剑砍头,眼睛都不带眨的,这种人谁敢得罪?二来……沈瑜实在是没娶妻,弹劾也需要理由的,万一被反劾一个持身不正,他们也是要面子的!

 

  埋怨归埋怨,吴君翊还是尽职尽责地处理了各项事务:稻田养鱼的技术他已经按照沈瑜书信里记载的全都交给大司农。市舶司已经下旨设立,准许商船与外邦交易。

 

  看到沈瑜在书信中提及大海,吴君翊也不是没有一丝丝神往:他昔日在北方,每日视线所及只有方方正正的宫殿,来到南都后,也只是跟沈瑜出去转转,从来没能离开京城。

 

  但这向往转瞬即逝,吴君翊大抵上还是一个

 

  至于蒺藜火球,收到这玩意后,他内心的激动振奋,不亚于收到沈瑜的万字长信(尽管一大半都用来叙说广州风土人情和各项奏议了)。他立刻私下请来邓先、张珏和冯远道,试验了那火球的效果。

 

  邓先和张珏倒还能勉强维持镇静,冯远道却大为吃惊,连连感慨:“竟有如此大威力的玩意!臣今日算是长见识了,若早知如此,当日在襄阳,凭这玩意,也能争取一些时日……”他说着说着,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地住嘴了。

 

  “陛下,臣请兵部研究火器。”沉默的邓先开口了。

 

  被抢先一步的张珏慢悠悠地说:“臣以为,还是工部负责,更合适。”

 

  吴君翊不想看两位重臣当他的面斗嘴,便干脆地截住了,“都不必,朕打算设立火器监,专程研究这些,不过,这都是从长计议,当务之急,还是先把这送到边关去。”

 

  “是。”邓先正色。

 

  “蒺藜火球必须严加保管,先送到松洲与同州一带。”吴君翊厉声道。松洲和同州分别于南凉、代国接壤,正是鲜卑南下进攻时首当其冲的州县。

 

  “是。”邓先应下。张珏却问道:“陛下,齐州那边呢?”

 

  吴君翊有一刻的恍惚,他记得,沈瑜就是齐州人。不过如今齐州早是张继才的大本营,张珏的意思也不难明白。鲜卑横竖还有一个盟约约束,这个叛军头子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挥兵南下了。

 

  “不必,先送前两地。”吴君翊短暂沉吟后,迅速作出决定。“齐州最近没什么动作,鲜卑不老实,他们也不会安分。”

 

  吴君翊已经做出了判断。张珏也不再多言。

 

  年节下,宫里还是那老一套。这么多年下来,吴君翊早就习以为常了,谈不上欣喜,也谈不上什么厌倦,他早把这看成和上朝、经筵一样,他不得不完成的那部分责任。只不过今年唯独有一点特别,就是魏王吴君佐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说是开年才把他移到武英殿,但是既然旨意发下去了,魏王的身份也就跟着发生微妙的转变。所有宫宴上他的位置都紧挨着吴君翊。

 

  吴君翊也乐意给他这份体面。除开宫宴的相处,他还常令人把吴君佐带到文渊阁和乾清宫,亲自教他认字。

 

  魏王年纪尚小,可是在母妃的教导下相当早熟。吴君翊也正欣赏他这点。吴君翊和沈瑜不一样,他这弟弟,到底是要继承皇位的。所以他当着魏王的面批改奏折,使唤宫人,召见大臣,正是给他接触了解的机会。

 

  吴君翊还为他挑选了老师,为首的自然是周旷,除此之外,还包括邓先、张珏、宋沧山等等,他希望魏王饱读经书,也希望他体格强健,而且熟知农事。除了朝廷重臣,他还选了几位年轻的阁臣与他作伴。至于空出的一个名额,自然是留给沈瑜的。

 

  宫宴上,贤懿公主也在。她去年被抱去慈宁宫由太后教养,刚开始也免不了哭哭闹闹,可小孩忘性大,可塑性也强,一年下来,一举一动竟是文静谦和不少,与太后相处也颇为融洽。

 

  看着太后与张太嫔打趣说笑,交流育儿经,吴君翊也松口气:太后待他不薄,当日拒绝记在太后名下,诚然是事出有因,可他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如今算是松了口气。

 

  至于汪太嫔,吴君翊不去提起,大家自然都假装这个人不存在。亲生的公主都被抱走了,谁还会想起她呢?

 

  朝廷开笔之后,贾盛德便亲自上书,告老还乡。吴君翊也懒得跟他客套,迅速驳回,交刑部下狱,三司会审。

 

  贾盛德倒是不想走,可是不走不行了。他身体倒还康健。其实吴君翊原本也打算只让他告老还乡的,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对沈瑜下手。打沈瑜外调那一刻,吴君翊就没打算放过他。

 

  插手礼部,操纵皇帝的婚事,惊扰民间……一桩桩罪都是现成的,贾盛德还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可他低估了年轻的帝王。从吴君翊掌权起,他就没停止过向贾、严两府安插人手,更何况整顿御林军后,吴君翊的暗卫、探子也不少。

 

  最后治罪的还是贪污,查抄两府抄出了金银古玩无数,更有当年鲜卑送上的厚礼。而后一条,则是要命的罪行。

 

  新修的大齐律对于谋反和私通外敌治罪比从前还要重几分,这罪名一旦坐实,别说斩首凌迟,就是两家夷族,都是轻的。借此机会,清洗贾党的党羽,这似乎合情合理。

 

  眼看一场血案在所难免,朝中却无人敢在这个关口求情,生怕被打上贾党的标志。

 

  说是无人,其实还有两个人的:

 

  一个是周旷。这位老先生不知是看到年龄相仿的贾盛德,略动了恻隐之心,还是觉得不宜赶尽杀绝,朝会之后,单独留下来,劝谏吴君翊:“如今朝中人心动荡,皆看陛下左右,大兴杀伐,恐损民望。”

 

  另一个,也是改变了吴君翊的态度的,就是来自沈瑜的书信。

 

  惜贾氏一族,无忠君者乎?

 

  匆匆写就的纸条,八百里加急送到吴君翊手中。吴君翊光看着那行字,就能想象沈瑜朝他有理有据辩驳的样子:

 

  贾家一大家,难道没有忠君的人么?难道没有无辜的人么?

 

  当然有,只不过帝王要赶尽杀绝、要出气立威,自然需要牺牲品。而沈瑜,不希望吴君翊的双手染血,尤其是无辜者的血。

 

  念在贾盛德劳苦功高,侍奉先皇,吴君翊免去死罪,没要他的命,不过刺字流放,家中无辜者亦贬为庶人后放回乡,甚至还发还了部分家产,搏得一个宽厚慈善的口碑。贾盛德的下落,留在史书上,也不过是一行小字,至于流放路上他是否会备受唾弃,日日煎熬,生不如死,鬼才会在意。

 

  发落贾盛德之后,吴君翊把自己关在宫中,给沈瑜写回信。他想了很久,写了很久,废了不知多少珍贵的澄心纸,最后成文,还是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花落花开,花会依旧,君子胡不归?

 

  吴君翊抬头望去,乾清宫外的兰花又开了,郁郁葱葱的绿,深深浅浅的粉,让人不由想起一个簪花带笑,温润如玉的少年郎。

 

  在贾党瓦解后,新一批人立刻填补上来。吴君翊虽没有趁机杀人,却到底是趁机免了不少官。这些冗官、散官,吴君翊不禁免了,还顺便裁了。本来也无需这么多官员,正好趁机精简一下各司衙门。

 

  严祥熙跟着贾盛德获罪,吏部自然回到了吴君翊手里,而他规划许久的考评之法,终于可以上线了。

 

  三月,吴君翊下旨,不论京中、地方,所有五品以上官员,每年年初都要给吏部提交文书,简叙该年实务,年尾再按文书确定,考核升降。

 

  有地方偏远的,可酌情延期。五品一下则交由各州府吏房。

 

  慑于吴君翊处理贾党雷厉风行的手段与继位四年来的政绩,朝廷上下一致称赞。

 

  明宣四年是大比之年,吴君翊仍然亲自阅览会试文章,主持殿试。令他欣慰的是,三年间,科场时兴文风已经大变,大都是简洁雅致,或是气势雄浑的文字,而策论也颇有言之有物的意思。

 

  这一年,依旧涌现了不少才子,其中不乏年纪轻轻的后生。

 

  但,终究没有那样年少有为的状元郎了。

 

  文渊阁议政已成习俗。新进士照例交与吏部铨选,铨选时,选入文渊阁,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