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乱世生存攻略>第76章 第 76 章

  沈瑜站在那儿定了定神,才往武英殿走去。

 

  不管吴君翊是为了安他的心才这么做,还是因为确实太忙了,沈瑜都为自己平白无故缺席几天感到愧疚。尤其是看到同僚们忙得热火朝天之后。

 

  “伯瑾快过来,就等着你了!”郭逸主动地招手唤他进去。沈瑜这才发现武英殿的布局已经变了:殿内的椅子被杂七杂八绕在一起,面前的小几上各自放着一叠纸张,而非从前规规矩矩排成两列了。

 

  沈瑜在郭逸身边坐下,颇感新鲜地环顾四周。他从前往往坐在最前,还没有这样和好友坐在一起的机会。

 

  “是不是看不太顺眼?”郭逸悄声说道,“一开始我也不顺眼,可没办法,人一多,坐后面听不清,又不能说一句让太监传一句话,只好这样了。”

 

  沈瑜倒是很适应这种环境。比起从前等级森严,按照品级、科考成绩排序的座位,这样的座次看上去融洽许多。即使是前辈,此时此刻也和他们一样混坐在一起,争论起来更是不分前辈后辈。

 

  “还在讨论武学?”沈瑜瞥到郭逸胳膊压住的那张纸上的字。

 

  “陛下准备亲自前往武学授课,检验师生。”回答的却是陈鸿鹏。

 

  沈瑜停了一会笑话这句话。“这是……已经定下来了?”

 

  郭逸一耸肩,一脸无奈,“没有,提出来肯定是大吵一场呗。”

 

  “当务之急还不是这个。”看他们一转眼偏了话题,杨锋无奈地提醒他们原先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如今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巨额军费。”

 

  杨锋话音刚落,一群人再次吵吵起来。

 

  沈瑜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耐心地听了一会。大部分人主张裁减冗兵。毕竟如今与鲜卑停战,备军人数过多,军费要耗掉一年大半税收,甚至有入不敷出的时候,实在没必要,也吃不消。让这些兵户归原籍开垦,想必能带来更多税收。

 

  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许多反对的声音。其中一个就格外响亮:

 

  “张继才在东北,始终是心腹大患。不把他收拾了,谈什么裁军?”

 

  武英殿瞬间陷入一片寂静。

 

  的确,北方的敌人是不能忽略的。张继才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转眼十年过去了,他和他的叛军依旧牢牢占据两州,虽然有一城一池的退让吞并,但既未被大齐平定,也未向鲜卑低头。

 

  而且,谁也说不准,这个善于忍耐等待时机的老对手,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发动南下,给疏忽的敌人致命一击。

 

  “那就裁减南部、西部戍兵。”终于有人反应过来。

 

  可陈鸿鹏立刻泼了盆凉水,“南部没有接壤邻国,原本就不是屯兵重地,何况为防瑶人作乱,也不能削弱边防,西部地势艰险,也没有多少驻军。”

 

  于是他们又陷入僵局,郭逸向沈瑜摊了摊手,意思是类似这样的对话这几天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

 

  沈瑜终于开口了:“这样提出一个方案就立刻推翻,就没头了。不如我们先把能想到的方法都记下来,别急着反驳。等积攒起来,看一看有没有归纳合并的可能,有什么问题再逐一提出完善。”

 

  随着武英殿负担的职责越来越重大,讨论拖沓的毛病也渐渐显露出来。每提出一个建议都要争辩许久,尤其是在吴君翊不在的时候,这样很难推动进程。

 

  沈瑜这番话也打动了杨锋,他深深点头,“伯瑾说得正是,我们先列举,再讨论,好不好?”

 

  这也不是禁止大家争论,大多数人也乐得卖他俩一个人情,纷纷应下。接着,杨锋扯过纸亲手写下裁军二字。

 

  “第一步还是清点人数,我想,既然京卫中都有吃空饷的现象,那地方的也就更多了,这些原本就是该做的。”沈瑜轻声说道。

 

  “对对,怎么忘了这个!”杨锋立刻提笔写上。大家又绞尽脑汁想着法子。

 

  沈瑜想起自己和陈鸿鹏都身负武艺,便顺口问道:“能不能让边民都习得武艺?这样关键时也可充军。”

 

  “恐怕不行,清清白白的人家谁愿意充入军户,再说了……”

 

  有个人顺口就头头是道反驳起来,沈瑜只是笑笑看向他,他便不自觉地闭上嘴。

 

  陈鸿鹏忽然眼前一亮,“令各州县五官教授农人武艺,农闲时服役。而平日仍归田野,只在农闲时操练,这样如何呢?”

 

  陈鸿鹏的提议突然活络了气氛,更多人跃跃欲试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干脆采取义兵制?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

 

  “我觉得可行!陛下重设司农,教民稼穑,改进良种,如今提出义兵制,正合时宜!”

 

  大家议论纷纷,杨锋下笔匆匆,很快便写满了几张纸。估摸着时间到了,沈瑜便叫停,让大家开始反驳。

 

  真正写下来,大家才发现,之前担心的那些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当把这些方案结合起来,大部分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少部分没法直接解决的,和这些政策可能的弊端,则被他们再重新记下来,讨论如何处理。

 

  眼看记录在案的成果一张张,停滞多时的讨论重新向前,杨锋也不由叹道:“平日伯瑾总是和和气气,不显山露水,一不在了,才看出来,主心骨有多重要。”

 

  沈瑜只是淡淡一笑,道:“杨兄过誉。”

 

  中途大家说得口干舌燥,也有些饿了,便停下来歇息,殿外的小太监自觉地近来送果品点心和茶水。郭逸瞥了一眼摆在面前的小碟子,扁扁嘴说道:“怎么老是这个,我都快吃腻了。”

 

  沈瑜顺手取了一块龙井酥,问道:“不好吃吗?”

 

  “不好吃,太淡了。”郭逸答道。

 

  沈瑜轻笑出声。太监送来的瓜果点心还是和昔日一样,捡着他的喜好选的。

 

  “陛下这几日忙于什么政务,怎么连武英殿都不过来了。”沈瑜想起吴君翊,便佯装不经意地问道。

 

  郭逸说着不好吃,还是因饥饿妥协,捡起一块塞到嘴里。沈瑜问他问题,他却因嘴里含有东西不好说话,枉顾良好教养,疯狂咀嚼下咽后才答道:“我又不常面圣,哪里知道。”

 

  他想了一会,又补充道:“不过应该是吧,我爹这几日大朝会、午朝轮番下来,都累得不行,还被召见了两次,那陛下肯定更忙吧?”

 

  细想想,在楚王府遇到的吴君翊,看起来的确清减几分,即使如此,他还抽空来探望自己,还去了楚王长子的洗三宴。沈瑜微微蹙眉,一时有些走神。

 

  “伯瑾?伯瑾?”郭逸连连呼唤,沈瑜才回过神来,看见杨锋和陈鸿鹏,还有几个人正站在旁边,杨锋关切地看向他:“怎么心不在焉?难道还没有痊愈?”

 

  沈瑜才想起自己称病的借口,再看看一同围过来的同僚俱是忧心忡忡的模样,不由哭笑不得地解释道:“没有,我方才是在想,寒食怎么安排。”

 

  寒食连着清明,算起来有七天假,对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大臣来说,算是难得的一个长假了。

 

  杨锋哭笑不得,“你倒是会享受,年节刚过没多久,你又是才销假回来,又想着休息了。可你想得远,眼下的事才要紧。”

 

  沈瑜也是随意扯了个借口,被他这么一说,更加愧疚,愈发准备玩命干活。只有郭逸问道:“那你有什么打算?”

 

  “肯定要回乡祭扫,顺便……陪琳郎去放风筝吧?”沈瑜想了一会,也没想出什么有新意的活动。“他被我爹关了两三个月做文章,怪可怜的,带他出去散散心。”

 

  旁边一直听的同僚也看不下去了。“我们哪个不是学做文章考出来的,这才哪跟哪你就看不下去了,不该好好教他上进,再出个小沈状元?”

 

  沈瑜被这一番话说得面红耳赤。奈何,他在同年中年纪偏小,又一直没有娶妻,大家都爱拿他开玩笑。

 

  最后,还是杨锋好心看不下去,把这一群人赶回去干活。

 

  在他们缝缝补补地改进后,义兵制终于新鲜出炉。这一凝结了他们所有的心血与创意的计划获得朝廷上下一致好评。

 

  原因无他,就两个字,省钱。

 

  大齐的财政问题已经大到压住了其他所有问题,在良种推广之前,每年的所有赋税都砸给军费,还不够,内库和大臣们还要倒贴腰包,正是这样年复一年,北方的叛乱未平,贪污腐败却愈发严重,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糟。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能解决军费问题的,不管是谁,朝廷都是一片叫好声。

 

  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过这份缜密的计划还是堵上了他们的嘴。

 

  相比之下,吴君翊要去武学引起的反响也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大,毕竟就算是不同意,人家也会自己去,他们陛下连校场都去过了,武学至少还沾个学字的名头呢。

 

  县试如期而至。沈瑜分外惦记弟弟,可自从知道了沈泰和贾盛德千丝万缕的关系后,他便不能像从前那样从容地往来了。

 

  好在有国子监的熟人传来消息:沈琦文章写的不错,但因为年纪太小,主考决定压一压他,让他明年再来。

 

  沈琦年龄还早,也不必担心一时,文章摆在那里,又在国子监学习,考中秀才是迟早的事,沈瑜也松了口气,转而揪着沈琳学做文章了。

 

  清明说起来离得远,其实过起来也快,尤其是在平时格外忙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