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明月下凉州>第四十八章

  夏人违盟,雍帝决意发大军征讨,其实朝中大臣,有许多人并不赞同。雍国虽大,但连年征战,兵连祸结,百姓才刚安枕而卧不几年,尚未得休养生息,各处百废待兴,全国上下,处处都是要填银子的窟窿,此时干戈又起,实非国家之福。

  雍帝却另有打算。一是怕夜长梦多,担忧若是拖得久了,未必还能有此时这般战机。有人曾进言,不如静观其变,夏人眼下势大,可其兴也勃焉,其亡必也忽焉,日后再看,或许会有什么转机。雍帝却知,葛逻禄如日方生,便如羽翼渐丰的雏鹰一般,放任不理,未必能任其自溃,十有八九是要养虎遗患。

  他凭着横扫天下之威,内御强臣,外服猛将,这才能力排众议,举国与之角力。拖得久了,一旦他在位之时,不能除此边患,待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未必能成如此之事。立国之初,便有如此心腹之疾,便如人先天不足,恐怕年寿未必久长。

  其二乃是,雍帝深知,葛逻禄骄横跋扈,不宾王化,更又反复无常,叛盟无信,纵然他自己想要休养生息,不去招惹旁人,可长城外面,却未必能遂他的意。不把这头猛虎的獠牙拔掉,不把这只雄鹰的羽翼砍断,不在这匹野马的头顶套上笼头,他大雍便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始终不得安生。

  可国家疲敝,也是不争的事实。打起仗来,军资军饷都是无敌的窟窿,二十万人远度塞北,更是靡费巨亿。修黄河的工程停了,省下来的钱,只堪堪顶了一月便即告罄,朝廷只得以发兵定边的名目,额外加征一税。

  饷银摊派到各省,百姓身上的担子愈重,更有人为讨朝廷欢心,以便在考课之中居于上等,日后以为进身之阶,竟然隐瞒下旱情,急敛暴征,迫民如火煎,竟至于引起民变。虽然乱民只千余人,不久便被官兵平定,但也引得民怨汹汹,朝议嚣然。

  雍帝一面严办涉事官员,或革职、或流放、或肉刑、或斩首,以震慑群寮、交代于天下;一面释放流民,取消了当地赋税,下旨赈抚,以安民心;一面又将流民帅头领若干人枭首示众,悬于街道,以示朝廷之威,更绝后来者之念。一番恩威并施之后,总算稳住朝纲,不至于隳坏大局,可兵燹一日不绝、干戈一日不罢,灭了这把火,下一把迟早还要再烧起来。

  刘彰身在东宫,也知战事越是旷日持久,父皇身上顶的压力便也越大,深恨自己不能分忧。因此第一封捷报传来时,不由得心中一喜。

  他生来便锦衣玉食,多少因为新加的这一道赋税,或是典桑卖地、或是负债累累、或是干脆饿死道边的百姓,同他隔着城阙九重,那些个难以计数的山崩地裂,传到他耳边,只剩下“民怨蜂起”这轻飘飘的四个在史书当中写烂了的字,他饱读诗书,自然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他捷报在手,心中喜的是朝中物议能由此稍戢,喜的是流水般花出去的银子总算派上了用场,喜的是父皇这些日里紧蹙的眉头总算能稍稍展平……当然也出于一片“爱民之心”,深喜战胜之后百姓终于能够休养生息——可这所谓的“百姓”,全出自他的虚构,他从未当真亲眼见过他们,一百个人、一千、一万、一百万个人,对他而言都没有区别。

  可随后,第二、第三封捷报传来,他这颗喜悦的心,反而一点点沉了下去。

  刘瞻外封就国,而且选在凉州偏僻之处,让他稍稍安枕。可随后几次大捷,让他欣喜之余,不免又生出几分忌惮。他听闻刘瞻着意经营,笼络了西北众将之心,更又随着这连战连捷,威望渐长,只觉鞋里落了颗石子一般,虽然不痛,而且远离腹心,却每走一步,都不轻不重地硌着他的脚,时刻提醒着他自己的存在。

  最后一封大捷的露布抄送来东宫时,他原本已经睡下,闻言却霍然而起,一霎时没了睡意,拿着文书,手心上不知何时竟出了点汗,心中一个声音阴阴冷冷地小声道:难道我刘彰将来竟会做李建成么?

  这念头一出,他在盛夏之中,仍不免觉出几分寒意。他胡思乱想了一夜,心中一时发狠,一时又暗唾自己多心,胡乱挨到天明,下朝之后,像往日一样去向母后问安。

  皇后杨氏见他神思不属,便开口发问。刘彰知母亲一向颇有见地,也想问一问她的意思,于是屏退了旁人,几乎不加遮掩,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数说出。他所说之话,对世上任何一人都不能讲,只能向杨氏一人吐露衷肠。

  杨氏听罢,久久不语,过了一阵,只深叹了口气。

  刘彰一怔,忙问:“母后何故长叹?”他事母极孝,见母亲叹气,深为不安,暗悔不该对她说出这些话来,徒惹她忧心。

  “彰儿……”杨氏开口,却不像往常一般称他为太子,反而以小名相唤。刘彰心中一热,微微垂首,以示恭敬,等着母亲后面的话。

  “娘是妇道人家,却也读过一些书,听过一些道理。”杨氏不疾不徐地道:“昔日曹丕忌惮弟弟,便问计于贾诩,贾诩劝他恢崇德度,不违子道,曹丕听从,果然无事。你只要立身以正,仁爱待人,在国事上多替父皇分忧,担起太子之责,还有什么可忧心的?”

  刘彰暗道:曹丕继位之前,其他的手段也没少用,母亲读书至此,偏偏对这些视而不见。他虽在心中暗怪母亲妇人之仁,口中却仍唯唯称是。

  杨氏见他神情,便知他没听进去,又叹了口气,“况且你父皇是何等样人,你难道不知么?他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敲定了的事,便是钉子钉在了铁板上,何曾转过心?他既已立你为储,只要你恪守为人臣、为人子的规矩,他岂会改易?”

  刘彰心中一动,对母亲此言倒是深觉有理,而且从这番话之外,又读出了别的意思:母亲是在说,父皇不是唐高祖,刘瞻他也做不成唐太宗!他犹豫片刻,仍是道:“只恐凉州坐大,日后会有……靖难之变。”

  杨氏忽地将脸一板,神情严肃地斥道:“他纵是燕王,难道你便是建文帝么!”

  刘彰听得心中一震,随后深自悔愧,伏地谢道:“母亲教训得是!孩儿一时乱了心神,还请母亲恕罪!”

  杨氏见他面有愧色,知道他这次总算将自己的话听了进去,神色便稍稍缓和了些。又见他相貌英武,长眉如剑,两眼有光,隐隐有几分雍帝的影子,虽然跪倒,却也全无畏畏缩缩之态,也消了气,“起来吧。”

  刘彰这才起身,又坐回原处。

  杨氏看着他,又道:“只是娘方才所言,终究不是正论。贾文和所说的‘德度’与‘子道’,你回去之后,定要细细思量,那才是为人的正道。”

  “是!孩儿记下了。”刘彰恭谨应下,又问了问杨氏身体,便即告退。

  他知道刘瞻身边忽然多出来的那个名唤“张皎”之人的底细,只是始终将此事攥在手心里头,想等刘瞻日后当真威胁到他时再抖出。这次大捷之后,他犹豫不决,不知现在算不算时机已到,该给刘瞻致命一击。

  昨天那一夜之中,他几次下定了决心,准备天一亮便着手安排,可转念又觉大敌当前、却兄弟阋墙,心中不免生愧。想起临别之际,自己折柳相赠,刘瞻接过,兄弟二人依依惜别之景,心肠不禁软了。但片刻之后,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凉州,想到西北军中的精兵强将,那一只只冰凉的马蹄铁,又好像忽地踏在了他心上。

  天亮之时,他终于对自己道:我此举不是陷害刘瞻,没有人想要陷害他,我只是让当日刺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而已。

  刺杀大将军的凶手竟然潜伏在朝中,而且还是晋王的人,甚至现在还在大将军麾下听用。于私,他出于骨肉之情,应当为刘瞻遮掩一下;可于公,他却不该置若罔闻、袖手旁观。因私废公,人所共弃。反过来,公而忘私,乃是圣人之举,谁也无可指摘。

  他说服了自己,几乎准备动手了,今日问计于母亲,只是想让她帮自己下定最后的决心。可从母亲处走出之时,他便熄了这个心思,心中霍地一松,昂首阔步、襟怀坦荡地向前走去。

  他走在宫中,忽然见到当值的袁沐,向他打个招呼,两人随口攀谈起来。袁沐刚从雍帝处议事出来,一张满步皱纹的脸上隐隐带着些喜色,刘彰从他脸上一读便知,雍帝接报后定然大悦。这一仗之后,夏人也该收一收獠牙,向他大雍低下头来了。

  前线大捷,自堪庆贺,刘彰说起此事,不由得也露出一丝笑意。可他随后忽然意识到,他与袁沐两张笑脸相对,却未必是高兴到同一处去。

  袁沐是尚书,是宰相,是父皇倚任的国之重臣,可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晋王傅。

  思及此,他刚刚云销雨霁的心头上,不禁又涌上来了一道阴翳。

  刘彰面上不露端倪,辞别了袁沐,心事重重地又向前走出两步,忽然瞧见紫宸殿的殿门一开,随后从里面转出一人。只见他倒退着走出殿外,当先出来的,是他高高撅起的屁股,然后是他几乎快要弯折到大腿上去的上身,最后是他低低耷拉着的一颗脑袋,它正小鸡啄米一般,不住地上下点着。

  这人背后好像长了眼睛,还没碰到门槛,便即高高抬起了脚,就这么畅通无阻地一路倒退着走了出来。待合上殿门,他才缓缓直起了腰,两手扶扶帽子,抚须一笑,手指上一只碧绿色的翡翠扳指在日光下荧荧地反着光。

  刘彰一下子认出了他来——这是刘瞻的舅舅,萧宏义!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户部员外郎,父皇竟在紫宸殿召见了他?

  他不由得顿住脚步,远远地看着萧宏义一步步走下台阶。萧宏义一时没看见他,只目不斜视地向前迈着方步,两只广袖来来回回地荡着,脸上的喜意几乎有了实形,恨不能融化作一江春水奔流而下,又恨不能拧成几只鸟雀,扑棱棱地直飞上天,要把这宫中的树梢当成他自己的眉梢。刘彰盯着他的这张脸,毫不怀疑,若非现在正在宫中,他早已经放声大笑了。

  萧宏义又往前走了几步,终于瞧见了他,顿住脚步,满面春风地对他拜了一拜,刘彰也对他微微一笑。待萧宏义从他身边走过,他侧过身去,无声地瞧着他的背影,渐渐收了笑意,心肠蓦地冷硬下来。

  --------------------

  大家如果想找我唠嗑,可以去wb找我~ID:我勒个深深去

  ------

  哦,不用关注了,刚发现因为227那天转了一条抵制瘟神的微博,没有任何通知被禁言了,而且没说禁到啥时候,估计号没了

  最近忙得要死,更新太慢,大家如果想看以前写的几本小说,可以在网页上搜索本文的文名,从搜索结果里就能找到啦x

  嘿嘿嘿,其实我最喜爱的是这个至今没有透露姓名的雍帝x也即前作的男主(虽然现在是老头了),写了这本我才意识到,偏心眼竟是我自己……

  我们小(lao)刘是最好的大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