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明月下凉州>第五章

  自从狄震一行人缔盟北还后,一晃半年过去,已是汉人的中秋佳节。长安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不独为了欢庆佳节,更因着今日举行了册封太子的大典。

  册封储君乃是大事,长安城今晚解除了宵禁,天色擦黑后,市集却仍没有散去的意思,反而张起了一盏盏灯火。

  可在这样的好日子里,刘瞻病了。

  他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之人,自以为这么多年来,自己对储君之位从不曾有任何非分之想,可在这个日子里,他还是病了,而且病得厉害。无数双眼睛紧盯着他,无数张嘴议论着他,这当口他病得越重,便越是难堪;他心里越难堪,身上病得便也越重。

  他扶病勉强参加了大典,没和众人一道去太子府上祝贺,也不顾旁人眼光,只独自驱车回到家中。支开下人,自己和衣躺在床上,外面的喜气从紧闭的窗户缝隙间源源不断地挤进来,吵着他的耳朵,胸口上好像压着什么东西,他想要呕吐,却吐不出东西。

  忽然,下人轻轻叩门,说舅舅萧弘义来访,正在外面候着,问他要不要见。

  若是平日病得厉害时,不见倒也罢了,可立储当日舅舅的来访,倒不由得他不见。刘瞻从床上坐起,怔怔地缓过一阵晕眩,随后起身出门,去听听这时候他舅舅对他有何指教。

  萧宏义身形偏瘦,枯枝一样的手指上套着一只巨大的翡翠扳指,是一次雍帝随手赏赐给他的,他从此套在手上,在人前时时有意无意地转动,据说便是睡觉、沐浴时也不拿下。他见了刘瞻,当头第一句便问:“殿下今后有何打算?”

  刘瞻从站起后便觉头重脚轻,踩着软绵绵两只脚一路走来,见到椅子便即坐下,手搭在扶手上,只觉一阵冰冷,看来是发起了热。他闻言先没吱声,好半天才道:“不知舅舅说的,是哪方面的打算?”

  萧宏义瞧着他,不知他是装傻,还是真的不知,作势环顾一圈,见四下无人,才道:“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咱们骨肉至亲,总比旁人来得亲些。今日关上门,就咱们舅甥二人说话,舅舅难免说得直些,但区区此情,也都是为了殿下着想,殿下千万不要放在心里。”

  刘瞻听了他这长篇大论,头疼得愈发厉害,面上却不显,顺手端起一杯热茶拿在手上,才觉暖和了些,“舅舅有话直说便是,何必见外。”

  萧宏义得了他这句许可,脸上肌肉忽然动了一动。他早知四下无人,这时却仍压低了声音,“那就恕舅舅直言了。如今陛下既然立了太子,那就要为太子早做打算,殿下年纪渐长,这京城虽好,岂是久居之地?”

  刘瞻一怔,“哒”的一声,搁下了茶杯。过了一会儿,他才道:“既如此,该如何做,还请舅舅教我。”

  萧宏义挪动身体,坐得离他近了些,“殿下既已获封晋王,何不向陛下求恳,外出就国?”

  说罢,见刘瞻久久不语,他又继续道:“三晋之地,山川形胜,俯瞰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他将声音压得极低,“若将来当真有什么不测——舅舅话说得难听些,殿下勿要见怪——退足可据之以图自保,进……进便是进取天下之资。”

  他目光炯炯,盯着刘瞻,想要看他作何反应。却不料他这么大一块石头投入水中,竟没激起几圈波澜,任凭他说得口干舌燥,他这外甥只垂着两眼,不知正想着什么。

  见状,萧宏义咳了一声,将话转了个弯,“殿下若是无意于此,那也是好事,其实只要殿下自己行事小心,陛下岂会不顾父子之情?既如此,何不选一富庶封国?俗话说,天下之盛,扬一益二,扬州、益州也不失为两个好去处。”

  他又抛出了两个地方,见刘瞻仍无反应,转头大口喝干了半盏茶,沉吟片刻又道:“扬、益你不喜欢,东边的齐地,如何?齐地临海,临海则产盐,产盐则富不可言。其他诸国,也多有拥盐铁之利者,殿下难道没有中意的?”

  刘瞻头疼欲裂,面上却不显,淡淡道:“多谢舅舅提点,过后我定当好好斟酌。”

  萧宏义察言观色,知他十有八九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心里去,心中焦急,不禁长叹一口气。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今日舅舅便掏心窝子地说了。陛下,”他两手交叠,对着天上遥遥作了一揖,“对外戚多有忌惮,不肯放权,因此这么多年来,舅舅……呵呵,也只在户部领了员外郎这芝麻大点的差使。”

  他说到自己的官职,极罕见地露出些许赧然,“咱们萧家上下几十口人,不靠我这小小的员外郎,也不靠殿下的母妃,其实全靠殿下在中间撑持。殿下荣,则萧家荣,殿下站得稳,萧家在朝中就也站得稳。”

  “舅舅老啦,这辈子顶破天也就能当到个侍郎,再往上,至于尚书之职,那是想也不敢想的。咱们一家的盛衰,几十口人的荣辱,全系于殿下一身,还望殿下早做打算才是。”

  他没再向着刘瞻凑去,只直身坐在一旁,神情甚是恳切,将话愈说愈深。刘瞻听来,只觉在他胸口压着的那东西也跟着越来越重。

  他咬牙忍耐片刻,霍然起身,晃了一晃,顺手扶住桌案,低着头道:“过些时日我便入宫面见父皇。至于封邑选在何处,还容我再思量思量,父皇是否应允,也尚未可知。时候不早了,舅舅请回罢。”

  萧宏义见终于说动了他,长舒一口气起身,好像现在才看出他面色委顿、脸有病容,关心道:“殿下还要保重身体才是。”

  刘瞻对着他微微一笑,随后扬起手,送他出了门。

  待送走了萧宏义,刘瞻心里梗了一口气,也不管自己病得走路直打摆子,算算时间,宫门还未关闭,当即便更衣进宫,求见雍帝。见到雍帝,便即跪道:“父皇,儿臣请外出封国。”

  雍帝露出几分惊讶之色,抚须沉吟片刻,点一点头,“也好。看来你心里已有打算,想去何处?”

  刘瞻垂首道:“凉州。”

  “凉州?”雍帝吃了一惊,似乎以为自己听得错了,将他的话重复一遍,“从来皇子外封,都想得个富庶封国。你是朕的长子,齐鲁梁扬益,任你挑选,怎么想着要去凉州?”

  “凉州乃是苦寒之地……”他说着,站起身来,缓步走到窗前。

  窗外晚风渐急,卷来一阵水汽,摇动着枝杈飒飒而响,浓黑的云拢在一起,遮住了大半张天幕。他负手瞧了一阵,忽然转过身来,瞧着刘瞻低垂下去的脑袋,“葛逻禄的那个大太子,你怎么看?”

  雍帝这一问甚是突然,刘瞻却不假思索,沉声答道:“悍霸之气外露,有枭雄之姿,久必为患!”

  雍帝不置可否,话锋又是一转,“近来可读了什么书?”

  “近来读了些《卫公兵法》、《太公六韬》等。”

  雍帝问:“怎么不读些申、韩之书?”

  刘瞻仍保持着方才的姿势,两眼盯着地砖,“此为治国之书,儿臣不敢与闻。”

  他说完这句,半晌不闻雍帝回应。他虽未抬头,却知父皇的目光此时正落在他背上,一时竟有些如芒在背。

  过了良久,才听见那边响起衣料摩擦的簌簌声,是雍帝动了。他随手折下了一枝几乎伸进窗里的花枝,一只手从上面缓缓抚过,就好像是在抚一把长剑,“你可知那葛逻禄本为铁勒部一支,源于突厥,原本被压抑在漠北,且各部杂居,人心散乱。前朝国力日衰,可几十年间扶弱制强,平衡各部,不教任何一支做大,倒也勉强维持住平衡,未教胡马南侵。”

  他抚过几下,枝上花叶便即纷纷而落,只余下一枝枝枯杈,“后来朝廷失鹿,天下土崩,长城以南战乱频仍,诸侯之间彼此征伐,无暇顾及北边。那葛逻禄汗狄罕,便趁机扩张势力,对愿归附者结以姻亲,对不愿归附者征以斧钺,多年来东征西讨,拓土万里,终于联结草原诸部,被推为共主,甚至于筑城建国,也便是现在的狄夏。”

  “朕这些年来南征北战,不遑宁处,终于天下大定,本以为从此便太平无事了。可抬头看时,却见头顶上不知何时已悬了一柄利剑,寒光凛凛,虎视眈眈!边患不除,祸害未已,朕心不安——”

  但听得“啪、啪”几声脆响,雍帝将枝上枯杈一一折断,将一枝树枝变得光秃秃的,举在眼前端详一阵,忽然压低了眉头,对着空中虚虚一刺,随后便即收回,声音低下来,“奈何连年征战,国弱民穷……卧榻之侧,也只能暂容他人酣睡了。”

  刘瞻垂着头,喉头上下滚了一滚。窗外的风愈发急了,在树枝间吹着尖利的哨子,将窗户拍得啪啪作响。一阵急风灌进来,吹在他滚烫的身上,让他不禁激灵灵打了个冷战。他稳住心神,低声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凉州……”雍帝合上窗户,向他走来,“凉州以南,乃我大雍龙兴之地;凉州以北,乃是葛逻禄的草场。此地襟带山河,隔绝羌胡,屏障帝室,举足轻重。你既然心意已定,那好,朕便授你凉州刺史,兼都督凉、甘、肃、瓜、沙五州,你要善加经营,勿负朕望。大丈夫纵横驰骋,功业岂止在长安这一隅之地?”

  说着,伸手要从地上拉起刘瞻。

  刘瞻不敢不接雍帝的这只手,借力站起后,便即匆匆松开来。这只手掌宽厚、温暖,让人十分舒服,可是这舒服反而刺伤了他似的。他把手笼在袖子里,局促地盯着地面,不敢抬头看雍帝,看着甚至有几分畏葸,让人不相信他这般人,方才竟自请要去边州。

  他听见头顶传来一声叹息,心里钝钝地一疼,忙道:“谢过父皇!儿臣定当深自砥砺,不负父皇重托。”

  “嗯。对了,狄震献上的那只海青,在长安委屈了些,你便随身带去玩罢。”雍帝随手将这连城之宝赏赐给了他,“出宫前去看看你母妃,回头再传太医瞧瞧,好歹将病养好了再走,你瞧瞧,都烧得烫手了。”

  刘瞻听着,只觉磨着他的那把钝刀子忽地一利,随后传来一阵酸涩的刺痛。他几乎想要现在就远远逃走、远远避开,可两只脚仍在原地。他颤抖着吸进一口气,垂着一直没有抬起的头,恭谨应道:“是。父皇,儿臣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