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三世青云劫[古耽]>第71章 2·26踏平正阳观

  出了元月。

  端王携三万亲军,由叶基礼将军和军师戴仲琰随从,送德懋公主回中都恒璟。赵、何二位将军留守武北。

  白武城距秀容郡二千二百余里。

  大军走了一个多月行至秀容郡。

  端王吩咐在秀容郡外安营扎寨,叫来亲兵,“派探马出去打探一下,这方圆百里可有一个正阳观。”

  下晌,探马回来禀报:“此处向南不到百里,有一处道观名曰正阳观。”

  端王让亲兵请来叶基礼,说道:“玄儿此前来信,说这个正阳观的道士修妖术,说抢了他们的马和小刺猬,甚至打伤了他和云上道人。你派一个可靠的人去查清后如实报来。”

  “是。”

  一日后。

  叶基礼直接拎了一个小道士来到军帐,“回禀王爷!这人是正阳观道士。前日,王爷询问一事,他知情。”

  “拎进来!”

  小道士吓得要死,进了大帐就一直磕头。端王道:“起来吧。”

  叶基礼道:“你刚才跟我说过的,现在再如实讲一遍!”

  小道士不敢抬头,说道:“那日,我师父在大殿内打坐,寻妖盘忽然震动。师父便用那寻妖盘测到本观向北九十余里大妖出现!师父说,‘这可是近五百年的大妖!’就带着弟子们前去捉拿。寻到吴泰山脚时,抓到一只百年小妖,断定大妖应在附近,就带走小妖布下阵法等待大妖上门。当日我们带回小妖是申时,刚过戌时就有两妖闯入我道观,劫走小妖,还毁了我大殿,打伤弟子无数!”

  端王问道:“你说的小妖可是一只小刺猬?”

  “正是!”

  “你可见小妖施妖法?”

  “不曾。”

  “后来闯入你道观的两个‘大妖’,可是一人散发身着黑色窄袖窄身衣袍,另一人束发玄青色宽袖广身锦袍,约略这么高?”叶将军抬手比了一个身高。

  “对,衣饰都对。”

  “那你说他二人是大妖,可有证据?”

  “没,没有……”

  叶基礼又问道:“那你可见他二人行妖法?”

  小道士满腔义愤地道:“那个锦袍少年右手这么一挥,两人就不见了,接着一道天雷劈了下来,还不是妖法?”

  端王不想再听,一挥手,“拖下去吧。”

  小道士被兵丁拖了出去。

  端王说道:“小道斩了。立刻集合人马!”

  叶基礼问道:“集合多少人马?”

  “留下二千步兵一千轻骑守卫大营和公主,其余兵马全部出发!伤我世子!妖仙不分!颠倒黑白!今日我要踏平那正阳观!什么妖道!一个不留!”

  “是!”

  再往前四百里就是西荆关。

  九日后。

  端王大军刚到西荆关外不足百里,就见到西荆关守备。

  叶基礼提马向前,“曹守备,这么客气,百里外相迎?”

  曹守备抱拳拱手,面有愧色,“叶将军,真是抱歉。朝中来了圣旨,让端王在此驻军。入关随从不得超过百人。末将不得已,再次等候多时了。”

  叶基礼看了看曹守备身后扇形展开的阵势,笑道:“只有一万人?”

  “是,末将也不隐瞒叶将军,城中还有五千,东西两路各埋伏了八千骑兵。这已经是朝廷能为我所用的最多人马了。人数上不占优势,旷野战我们这些中原将士自然不是武北军的对手,只是这圣旨压在头顶,身不由己啊。打不过我们也能勉强守城,好在城内粮草充足。后续又有中原五城可支援……”

  叶基礼当然听得出来,曹守备的意思是,端王只有这三万人,没有支援,还带着公主。每日人吃马嚼粮草有限,到时候也只能妥协。

  端王此时轻蔑一笑,说道:“好说。大家都是国朝臣子,怎么这上来就喊打喊杀的。”

  曹守备忙在马上拱手道:“端王若肯驻军在西荆关外,末将真是感激不尽啊。”

  “我们这些臭当兵的当然好说。只不过,我们还护送着德懋公主,光是公主的亲卫就有二千人。这可怎么办呢?”

  曹守备一头汗,说道:“这……旨意中倒是没提。”

  “不急,皇帝大婚还有二个月呢。我们便驻扎在你这城外百里,等你向朝中问明之后,再议吧。”叶将军说着拨转马头,回头又补了一句,“还有,端王三万大军的粮草就麻烦曹守备啦。你也知道,我们这些武北来的野汉子,要是饿了肚子,会不会擅自入城扰民,我可保证不了啦。”

  端王和叶基礼绝尘而去,留下浑身汗透了的曹守备。

  曹守备八百里加急送信到中都恒璟。

  西荆关距离中都恒璟还有九百里路程,旨意三日后就送了回来。

  公主随从,外加二千亲卫都如数放入关中。

  端王随从和亲卫一共不得超过五百人。

  另外从西荆关守备军中临时抽调五千人护送端王和公主入都。

  端王问道:“没问题。旨意也没说让其余大军回撤吧?”

  “并未。”

  叶基礼在一旁,接着说道:“那咱们端王大军就全部驻扎在西荆关外喽。等端王返回时,再护送端王回武北。”

  曹守备真是有苦难言,这三万人、几千匹战马,一日需要多少粮草啊!

  隔日,端王只带三百轻骑入关,护送德懋公主去往中都恒璟。

  护送入关的其余兵卒都是西荆关的守军。

  端王自己的三万大军驻扎在西荆关外。

  普通行军每日行四十里。

  卯时起,用了早饭行军二十里,中午不生火。

  兵卒吃随身干粮,简单休整后下晌再行二十里,天黑前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端王说要赶时间让他们每日走六十里。

  虽然不是打仗,有沿路州府提供粮草,兵卒负重不多,可这些中原兵哪里吃过这种苦,又敢怒不敢言,只能咬牙跟着。

  十五日后。

  端王带着三百轻骑下晌入了中都,城门有官员接了公主。

  宣宁帝已经给德懋公主赐了公主府,有封地有仆从,过得会比以前还自在些。

  端王当年在中都的府邸也收拾妥当。

  但是端王并未按照接迎的官员安排去府里,而是径直往皇宫,说要亲自去宣宁帝面前请罪。

  不是上朝日,又已是下晌,并不合规矩。

  可这些官员无一敢上前劝阻,只得任由端王入宫。

  端王就是不想朝中官员以及刘太后有所准备,他要单独见宣宁帝。

  宣宁帝听了宫人禀报端王到了,直接就让端王入宫,在书房召见了端王。

  对端王丝毫没有责罚,还赐凳可不跪。

  宣宁帝一摆手,“你们都下去吧,朕跟九皇叔说两句话。你们远着些。”

  宫人退下,宣宁帝语气立刻轻松起来,问道:“九皇叔,我那玄哥哥逃婚后,去往何处皇叔可收到消息?”

  “世子顽劣,是老臣教导不严!”

  “朕的大婚,玄哥哥也要来的吧?不过不来也没事,省得皇太后责罚他。其实,朕早就收到德懋公主的密信,她也不喜这婚事。除了皇太后,我看没什么人不开心,朕也觉得挺好。”

  “陛下仁慈!”

  “九皇叔,你要是见到玄哥哥,帮朕劝劝他,还是回来辅佐朕。这宫里没了他无趣极了。那些老臣讲的朕一句都不想听,折子写的天书一样,明明可以简简单单说一个事,非要弯弯绕绕,读起来费力。玄哥哥在时,都是他先看了奏章再给朕讲,他讲的朕就极爱听,也听得懂。”

  “陛下厚爱,世子确实古灵精怪些。这不就闯下大祸,惹恼了皇太后。”

  “哎哟,没什么的,皇太后选的皇后,朕也不喜欢。如果九皇叔有玄哥哥消息,告诉他朕不怪玄哥哥。”

  “老臣,多谢陛下隆恩。”

  “朕去岁就得知九皇叔要来,已经派人把当年九皇叔在中都宅邸收拾一新。还请九皇叔多住些日子。”

  “那老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端王回到中都恒璟的王府,在书房跟军师戴仲琰讲了今日进宫的情况。

  戴仲琰说道:“王爷,从去岁腊月到现在才三个多月,四王爷赐了白绫,三王爷还在狱中生死不明,十三王爷在中都基本算是软禁。先后两次后调走咱们武北五六员大将,现在又让武北军屯缴税。朝中明明知道武北这些兵将的粮草全靠这些军屯,这不是要收税,是让武北裁军。小宣宁帝性情仁善,又没亲政,无力也无意与几位皇叔抗衡。刘太后可不是仁善之人,这皇家削藩的政策是势在必行的,这把火眼看就要烧到咱们头上了。待到那时,可就为时晚矣啊。”

  端王问道:“我那七皇兄的回信,戴先生怎么看?”

  戴仲琰答道:“七王必然也感觉到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表示一定竭尽全力协助王爷。我想,即便到时候七王爷退却,顶多是坐山观虎斗,绝不会出兵帮中都。”

  端王沉吟片刻,“宣宁帝对我很是尊重,我玄儿亦在他身旁多年,感情深厚。我若杀了宣宁帝,玄儿会不会伤了我们父子感情……”

  戴仲琰捋了捋胡子,在书房内转了两圈。他知道,端王对什么都狠绝,偏偏对这世子样样都要考虑周全,十分迁就。

  戴仲琰说道:“王爷或可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刘太后搬出禁中去守皇陵,然后王爷做摄政王。之后再慢慢做打算。”

  端王未置可否,只听见门外有人报,禁军副领恽仲前来拜见王爷。

  端王道:“请。”

  恽仲自幼入军中就跟着端王,十分景仰端王,视端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曾说:“大丈夫该如是。”他倒不是想当王,只是想做端王那样的沙场大将。

  他是最早几个被明昌帝下旨从武北军中调往中都的大将之一,现下在禁军中任副领。

  恽仲行了礼,客套了几句之后,似乎有些话难以开口。

  端王道:“戴先生跟随我多年,不是外人。你有话直说就是了。”

  恽仲声音压得极低,“刘太后已经传了密令,等端王世子一到中都,就……就连同端王一并拿下。”

  端王跟戴先生互相对视了一眼。

  恽仲说道:“我已听说,王爷的亲兵都被留在西荆关外,只有不到三百人到了中都。我明日从禁军中调些可靠的人来府外守卫,那些从西荆关带来的兵卒一个也不能用。”

  端王点点头,“你透露了这么重要的事给我,自己也要小心。”

  恽仲道:“王爷放心。中都恒璟都是些酒囊饭袋。王爷若是想……”

  端王一摆手,没让他说下去。

  恽仲起身拱手告辞,“王爷若是有需要,只需一句话。”

  “我知道了。”

  恽仲走后,端王叫亲兵请来叶基礼,说道:“速派一队轻骑,去安靖府文云观找世子,让他无论如何不能入中都。”

  “是。”叶基礼答道。

  “研墨。我要给赵、何二位将军去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