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草莽龙蛇传>第18章

  这样的在江湖浪游凡年,上官瑾虽遇过许多英雄豪杰,可是却无一当意。直到游山东时,才碰到一个令他心折的人。这人便是后来创立义和团的朱红灯。朱红灯那时虽未正式开山立柜,可是义侠豪气、已名震江湖,三教九流,无不结纳一在山东的潜势力很大。

  “上官瑾初时还以为朱红灯只是浪得虚声的黑社会人物之类,还不怎样把他放在眼内。

  哪知后来上官瑾因为在山东独来独往,任性使气,竟和山东一位前辈武师,因事误会,结了梁子,弄得很是尴尬。幸亏朱红灯出头调停,片言立解。上官瑾见了朱红灯后,长谈彻夜,才知道朱红灯抱负非凡。彼此印证武功、又不相上下。上官瑾这才深深佩服,愿意帮助他创立义和团。上官瑾与朱红灯结纳的经过,不属于本书范围,略过不表。

  只是上官瑾书生结习,仍是来除,他只能浪游江湖,替朱红灯物色豪杰,而不能在农村里生根,做细致复杂的组织工作。上官瑾将翼王遗留下来的龙吟剑送给朱红灯后,便又游戏风尘,江湖行侠去了。

  书接前文。这次朱红灯在安平府五十里外的赫石岗头,设计围歼官军;救护丁晓时,上官瑾正因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启山东匆匆赶至河北,找寻朱红灯,正好碰上赭石岗之战,助了朱红灯一臂之力。

  上官瑾少年时候,随第一个师父方复汉闯荡江湖时,也曾吃过苦头,经过艰险。现在他见了晓也是初闯江湖,颇有点是他当年的样子:丁晓比他当年更是年轻,更没经验,而且又没有师父相随,上官瑾自自然然对丁晓生出好感。一路上拉着丁晓间长间短。

  健马嘶风,人影绰绰,赭石岗头血战之后,朱红灯的义和团俘获了数百官军,押解回去。丁晓夹杂在人流中,很是兴奋,但又有点莫名其妙地害怕,这些人全是生活在他所熟悉的“世界”之外的人物,虽然他觉得这些人很是“可爱”,但这些人对于他是太陌生了,他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理解他们。

  朱红灯的义和团,黑夜行车,秩序井然,他们通过旷林岗坡,走入狭窄山径,山坡倾科,栈道逼窄,这一队人全都下马,牵着牲口,在磨盘似的山道,迂回前进。步声踏踏,蹄声得得,回声悠悠,山道两旁,不时地闪出人影,打着暗号,前未接应。在丁晓眼中的印象是,夜风呼啸。气氛紧张,人物“诡秘”,他感到有点怔忡。

  行行重行行:穿过林岗,降下山谷,斜越密林,发现了一座小小的山庄,依山面水,用岩山以筑碉堡,倚丛莽而作掩遮。这便是安平乐义和团总舵之地。

  其时,这座山庄,虽已夜深,人全不寝,山庄到处,火把通明,留守的义和团和义和团家属,正聚集村前,狂呼接应,他们要瞻仰总头目朱红灯,也为赭石岗的胜利而跳跃。他们见了朱红灯,就如同见了亲人。丁晓瞧在眼内,不觉眼角微润,他的童年是在寂寞中过去的,几曾见过人与人之间,有这样温暖?

  朱红灯到了义和团安平府总舵的所在地赭石山庄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安顿那些被俘获的官军马队。他吩咐义和团拳民好酒好肉招待他们。

  那些官军被俘获后,一路上不受鞭打,不受绳缚,已自惊讶,现在还受好酒好肉款待,全都喜出望外。但狂喜之余,却又不免有点疑惧,因为照官军的“规矩”,捉到了匪盗后,除非是要推出去斩首,否则是不会有酒肉款待的。他们不知道义和团是否也兴这个规矩。

  他们正在惊疑不定之际,朱红灯却和颜悦色地招呼他们,并且对他们说:“你们今天也够辛苦的了,吃饱之后,好好安睡。明天你们愿跟随我们的就留下来,不愿的就回去。”

  朱红灯活完。那些官军们发一声喊,齐齐纳拜,不待明天,他们自愿留在义和团中了。

  朱红灯第二件事,就是到“神坛”前,举行拜神仪式。丁晓看着香烟缀绕,义和团拳民,焚符念咒,觉得十分纳罕。

  朱红灯将各事料理完毕,己过三更,狂欢的山庄又已趋于平静。朱红灯把丁晓请到内进的一间精舍安歇。他和上官瑾却还精神奕奕,抵掌深谈。

  山庄夜宿,万籁俱寂。日同情景,跑马灯似的一幕幕从丁晓脑中掠过。这个初闯江湖的少年,虽然白天一整天折腾,全身疲倦,却兀自辗转反侧、不能人睡。正在蒙蒙胧胧之间,忽地听得隔壁,有人谈论。一个熟悉的声音道:“比如丁晓这孩子……”

  丁晓不觉欠身静听,这个声音可不正是朱红灯的。他正想听朱红灯怎样议论他,可是接听下去却又不是议论他,而是朱红灯在谈怎样结识他的经过。

  过了半晌,忽听得朱红灯叹了一口气道:“上官老兄,你看连我自己的师父(梅花拳的老掌门姜翼贤),我拉他出山他都不愿出来。对义和团还是心存害怕,何况他人?”

  上官瑾接声说道:“令师下肯出来,这又有什么值得令我们丧气的?恕我说句狂话,令师虽然在武林中颇有威望,但少他一个人,也不见就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朱红灯的语调变得凝重低沉。丁晓只听得他说道:“不,不然!这不是我师父一个人的事情。”

  “许多人听到义和团都是害怕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揭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帜,满清二百余年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了,许多人一听到‘造反’就会联想起‘抄九族’等大清律例来。因此他们能够苟安一时的,就宁愿忍气吞声活下去。义和团这几年来,是有了一点势力,可是却得不到大的发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再三考虑,我们的策略恐怕要改变了。”

  上官瑾急声问道:“怎么个变法?”

  朱红灯一字一句,斩钉截铁地答道:“把‘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

  上官谨跳起来道:“这怎么成?岂不是把我们原来的宗旨改变了。”上官瑾的声音急促颤抖,丁晓在隔壁听了,也好像看到了他紧张的神情。

  朱红灯笑了一笑,缓缓说道:“少安毋躁。我怎会改变原来的宗旨?这样做是为要扩大义和团的势力。许多人害怕‘造反’,许多人更恨巨人中国的洋人,那么我们现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第一就可以缓和清廷对我们的压力,第二又可以吸收更多的人。而且‘扶清’是表示我们和清廷站在同等地位,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做它的奴才。

  “许多事情不能只凭一时意气。比如说你和我都是不信神道的,为什么我们要以神道立教,遍设神坛?还不是因为许多人还相信它,所以不得不设。”

  上官瑾又反问道:“满清和洋人不是一路人?你说要‘灭洋’,满清愿意你去灭吗?”

  朱红灯又笑道:“老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满清和洋人虽然是一路人,但他们之间也还有利害冲突,比如西太后那老狐狸为了立储的问题,就很不喜欢洋人干涉。”

  上官瑾叹了口气道:“朱兄,我相信你。你既然这样说,我只有依你?可是我总觉得这会有危险。”

  上官瑾的忧虑,后来果真成为事实,朱红灯改为“扶清灭洋”后,义和团竟然得到飞速发展,(事佯拙着《龙虎斗京华》,不赘。)可是一来后继者,如李来中等辈理会不了朱红灯的深心;二来朱红灯也是把满清政府低估,想“利用”它和洋人之间的矛盾,不料满清政府后来反而利用了他们,到头来还是和洋人一道去剿灭他们。朱红灯的急功近刊,毕竟留下祸害,那是后话。

  只说丁晓听了,心里好生个不舒服。他还是个年轻的纯真少年,他觉得朱红灯的“作为”,总不是值得赞同的。他又觉得义和团的“崇拜”神道,设立神坛很是“可笑”。他还不够成熟去理解这些东西。他对朱红灯和义和团也觉得很是诡秘。

  因此到第二天,朱红灯问他:“小兄弟,你愿不愿意留在义和团呢?”他竟出乎朱红灯的意料答道:“我还不想留在这儿!我的本领太差,我这番出来,是想找太极陈拜师的。”

  朱红灯皱了皱眉头,再三劝他,他还是坚持着要学好本领再谈。朱红灯虽明知道这不是“理由”,(如果要拜师,上官瑾和朱红灯都尽够资格做他的师父。)但义和团是从不强迫任何人参加的,固此也就由他去了。一直到后来,丁晓长大之后,才帮助义和团,而且是居于半主半客的“贵宾”地位,那是后话。

  丁晓辞别了朱红灯后,便又径自向河南进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 古道斜阳 钱镖初掷 出庄月夜 拳技轻抛

  朱红灯虽然惋惜丁晓不愿留下,但他还是本着爱护后辈之心,殷殷指导,他将江湖上应该注意的事情,一一说给丁晓知道,还送给他两套衣裳,十来两银子,一匹骏马。

  丁晓受了他的马,却不愿意要他的银子和衣裳。朱红灯笑道,“你这样公予哥儿的打扮,武林名宿,一见你就会皱眉。至于银子,你不愿要,当我借给你的好了。”好说歹说,丁晓才收下了。

  “朱红灯事情很忙,他交代好后,就对丁晓抱歉一声,不能相送,自去料理他的事了。

  丁晓虽然对朱红灯颇多误会,可是道别之际,心中仍不禁怅然。他对朱红灯的印象很是混乱,因此对朱红灯又是佩服,又是怀疑。他不知道朱红灯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然而对他的热诚,却很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