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挖太子墙脚>第108章 小结局

  由于慕大壮的加入,三路兵马共同对抗朱刚烈,朱刚烈即便势大也难以抵抗。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朱刚烈杀掉了田秀带着新帝放弃了长安逃往他的领地河南,不过他在撤离长安前也像晁焕那样放了一把火,将刚刚修缮的宫殿再度烧得残破不堪。

  在经历了两次逃离长安后周俨最终还是回到了长安,这也是这些日子他最大的心愿。他自知自己时日无多,往后吴朝会发生什么他已无心去想,只希望能在弥留之际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而不是流离在外遥望京城。他的身体本来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但是在颜深然的诊治下以及在他最后的信念的支撑下,他还是熬到了朱刚烈不得不撤离长安的这天。

  天子回京,百官出城迎谒。虽然这些人在朱刚烈把持朝政之时已经遥拜回不了京城的周俨为太上皇,但此时一个个都老泪纵横的哭诉自己日夜盼着陛下回京。

  周俨此时并无兴师问罪的心思,连向晁焕俯首称臣的那些人他也没有问罪过,更何况现在,此时他只是让众卿平身,起驾回宫。

  天子身体欠安的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之前还传了好一阵子的天子已经驾崩,只是后来辟谣了,百官自然也摸不清天子的真实身体状况,不过此时百官亲眼见到天子面色憔悴精神萎靡,这才信了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

  只是天子身体欠安,百官自然也是要寝食难安的。不知是为了大吴的千秋万代还是弥补他们曾向新帝俯首称臣的过失,有大臣觐见天子带着满脸的讨好请求陛下早日完婚,陛下现在身体欠安正好可以利用大婚来冲喜,之前他们都曾极力反对陛下迎娶入过晁焕后宫的慕姑娘,可此一时彼一时,慕姑娘这次可是救了陛下的,而且他们这些向新帝俯首称臣的也要将功补过,那自然就要随了陛下的心意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陛下开心。

  然而这次周俨却默然不语,等出声的时候却是让大臣退下。大臣虽然心有疑惑但只能遵旨退下,只是之后就没了这事的音讯,大臣们就更疑惑了,陛下不是一直希望跟慕姑娘早日完婚的么,怎么现在?大臣们自然不会因为陛下没回音就也不再提,这可是冲喜的好机会,而且大吴衰微,现在正需要这样的大喜事来冲一冲。

  然而在大臣再次提出冲喜这件事的时候周俨依旧默然不语,大臣们觉得蹊跷,言道:“陛下,您跟慕姑娘本就有婚约,现在也是时候大婚了,正好给陛下冲喜,给我朝冲喜。”

  周俨依旧只是让他们退下。

  大臣请求陛下早日与她完婚这事慕昔自然也听闻了,她此时心情比较复杂,她决定的事向来不会反悔,本来就决定等陛下好转直接跟他说的,只是陛下现在这个身体状况,她如何能够又怎么忍心跟陛下说这事。

  她叹了口气,照常去宫里探视陛下。

  她给周俨喂药之时,周俨道:“这几日大臣们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在劝朕早日与昔昔完婚。”

  慕昔正要给他喂药的手一顿,但很快就稳住了心绪,将药喂到他嘴边,周俨喝了一口药,又道:“但朕并没答应。”

  慕昔手又一顿,寂然片刻,她又舀了一勺汤药送到周俨嘴边,周俨喝了汤药后慕昔才轻声道:“陛下?”

  周俨又道:“朕的身体每况愈下,此时若与昔昔完婚倒是害了昔昔。”

  慕昔一时语塞,想说些什么,但终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她低眉敛目,搅动着手中的汤匙,忽的,她听周俨问道:“昔昔,你是不是喜欢别人了?”

  慕昔猛的抬起头来,心跳慢了半拍,虽然她早就决定等周俨身体好些就直接跟他说,并无相瞒之意,但现在听他这么问还是不免心头一惊。

  周俨见慕昔半晌没说话便也证实了心中所想,但他倒是很平静,也没再多问。

  慕昔面对周俨从未如此的忐忑,本来只是因为现在的状况她不忍心这时候提,但没想到周俨先问出来后她却突然语塞了, “陛下,我······”一时间她竟不知从何说起。

  周俨哀哀道:“这样也好,你我早有婚约却一直未能完婚,或许,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慕昔听出了他语气中的伤感,本来沉郁的心情也更加哀伤,周俨又道:“若是此刻已经完婚,昔昔日后怕是······”

  他突然咳嗽起来,慕昔赶紧拿帕子给他,他此时这个身体状况还能为她着想她很是感动也有些意外,周俨虽然心地仁善,但向来心无成算、天真大条,所以很多事不会考虑周全,也因此不太会考虑到别人,现在不仅能觉察到她的心意,还在为她考虑,怕是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只是现在虽然成长了很多,但他的身体却垮了,这样的成长经历未免太残酷了些。

  她抚着周俨的背,道:“陛下别想太多,现在好好调理身子,兄长和御医们都会尽力医治陛下的,陛下还年轻,挺一挺就过去了。”

  周俨知道这是安慰他的话,就也没再说什么,他又重新靠到靠枕上,低声道:“朱刚烈把六弟挟持到汴州,那里现在是他的势力范围,朝廷已经对他无可奈何了。”

  “朕无子,也无成年的皇弟,六弟已被劫持,现在只有八弟了,可他只有六岁,如何继承大统,若是太平盛世倒也罢了,可现在这样,朕尚且没法应付,他一个孩子如何应付?”

  慕昔虽然心中并不希望周俨此时就在考虑身后之事,但她也实在不能自欺欺人,一旦他的身体支撑不住了该怎么办?总得立太子吧。

  “陛下有什么打算呢?”她轻声问道。

  周俨闭目静默,过了一会儿才道:“这些日子朕都在考虑这些事,我周家血脉总不能断了。”

  慕昔心头一惊,不知他为何会出此言,只是往深处一想,陛下无子,现在又病入膏肓,六王爷被朱刚烈挟持,怕是凶多吉少,现在只有最小的八王爷,而吴朝现在岌岌可危,若是八王爷继承大统,他是能延续吴朝,还是?慕昔已经不敢深想,历朝历代,末代皇帝都没好下场,连子孙都是要被斩尽杀绝的。

  “让八弟继承大统不知对他好是不好?”周俨继续低声道。

  现在这种局势,六岁的小孩继承大统只会成为傀儡,各地节度使更是不会唯一个六岁的小孩马首是瞻,而群狼环伺中的六岁皇帝,其命运可想而知。

  “或许,让他做个普通人,对他更好。”周俨继续喃喃道。

  普通人?可他身为先帝亲子,陛下亲弟,而且是陛下无子情况下唯一一个在陛下身边的弟弟,他如何做普通人?如果陛下真有什么不测,那八王爷是必须要继承大统的。

  “陛下,八王爷是没法做普通人的,您如果不放心他,那就只有把身体养好,只有您才能庇护八王爷。”

  周俨点点头,又喃喃道:“若是可以,朕自然要保全我周氏血脉的。”

  慕昔虽然也很悲观,甚至有些事不敢深想,但还是不希望周俨也如此悲观,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再这么悲观,只能加速他的病情,她道:“陛下,只要有你在,周氏血脉就不会断。”

  周俨靠在靠枕上闭了会儿目,突然睁开眼睛对慕昔道:“昔昔,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

  慕昔从宫里回了源府,因低头想事竟没注意到源遐正在小道上等她,直到差点撞上去,她才有些一惊的抬起头。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慕昔支吾说没什么。

  “陛下好些了吗?”

  慕昔摇摇头说还是老样子,她突然问:“朱刚烈现在已经这么嚣张了,一旦陛下真有什么不测,他会有什么举动?”

  源遐看着她,道:“朱刚烈已经退守河南,即便他野心勃勃,他现在也很难再打到长安来。”

  慕昔思忖,除了朱刚烈,还有其他节度使,一旦那天真来了,长安怕是难免腥风血雨,陛下都两次逃离长安,遭遇各种凶险,若六岁的孩子继承大统,只怕······也难怪陛下会有那样的想法,或许只有那样才能保全长安,保全周氏血脉。

  源遐见她好似又陷入了沉思,开口道:“近日大臣请求陛下早日完婚,但陛下并未回应众大臣,陛下可曾与你提起?”

  慕昔点点头说陛下说这事了,“但,他并不想此时与我完婚。他还问我,是不是有喜欢的人了。”

  源遐很难说一点不诧异,大臣催促的原因之一是冲喜,而周俨竟能如此为昔昔考虑,“你怎么说?”

  “我没说什么。陛下也没再问。”

  “为什么不告诉他?”

  慕昔看向他,是啊,最开始就打算都告诉陛下的,这次被陛下先问了,竟然不知如何说起,不过即便不说陛下应该也已经知道了。

  “陛下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吧,”她低声道,“那又何必多言。”

  “陛下他,”源遐顿了顿,道:“沉稳了些。”

  “经历了这么多事,自然会变得比以前稳重,”慕昔语气难免哀伤,“倘若陛下的身体能好转那就好了。”

  “深然兄也无能为力吗?”

  慕昔摇摇头,她回来前是问了颜深然的,颜深然也只能让那一天晚点来。

  源遐又问道:“陛下他,还说什么了吗?”

  “他还能说什么?”

  “陛下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吧。”

  是吧,慕昔道:“他很悲观。”

  “那他有没有为日后打算?虽然他现在还很年轻。”

  慕昔明白他的意思,低低道:“还能怎么打算,陛下无子,现在他身边只有八王爷。”

  源遐皱了皱眉,陛下若是身体康健,大吴还能苟延残喘好一阵,这个一阵有可能是十年,也有可能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的局势还没有哪一个节度使能凌驾于其他节度使之上改朝换代,然而倘若陛下归天,六岁孩童即位,那大吴真的是看得到尽头了。所谓群狼环伺,六岁的小皇帝不仅会成为各地节度使的猎物,还会成为顾命大臣的傀儡。而且一个没有兵权的六岁傀儡皇帝坐镇长安,那长安日后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慕昔想了想又道:“但,陛下有些顾忌,所以跟我说了些其他的打算。”

  “什么打算?”

  慕昔看了看周遭,道:“还是进去说吧。”

  慕昔跟着源遐回到了华胥阁,将陛下跟她说的想法与源遐说了。

  源遐没有想到周俨会有这样的想法,若是这么做倒是可以让长安免于更加猛烈的战火,但,长安怕是就不会再成为天下的中心了。然而,这些年长安经历了烧杀抢掠早已没了先前繁荣的面貌,现在的长安更适宜修养身心,哪怕不再是天下的中心,只要能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对这里的百姓也是好事。否则,在往后的日子里,长安的战火不会少,甚至会成为各路手握兵权之人争夺的目标。

  看来周俨也并不完全糊涂,没那么孩童心性,也或许真的经历这些年的动荡心智成熟了不少,不管他是个怎样的皇帝,后世史书会怎样评价这个逃离长安两次的年轻帝王,他至少在弥留之际为长安百姓打算了,哪怕他更多的是想让他周氏血脉延续下去。

  思及此,源遐道:“倘若真如此,长安可免于战火,但,也不会再是天下的中心了。”

  慕昔当然希望长安免于战火,但曾经如此辉煌的长安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甚至不再繁荣难免也会让她感到伤感。

  源遐注视着她的表情,又道:“对百姓来说不能算是坏事,毕竟对百姓来说安稳才是最重要的。”

  慕昔嗯一声点点头,长安能恢复安宁自然是好事。

  “看来陛下是个仁慈的帝王,可惜生于乱世。”源遐道。

  陛下生于帝王之家,自小被立为太子,未及弱冠就登基为帝,然而却恰逢乱世,本是金枝玉叶,却饱受颠沛流离、提心吊胆之苦,倘若他生于太平年间,至少可以当个仁君,慕昔叹了口气,大吴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正好最糟糕的时候被陛下赶上了。

  慕昔心中的伤感是掩饰不了的,源遐劝道:“生死有命,陛下他,其实以现在的局势,陛下即便身体康健也很难改变什么,那他也会很痛苦,历代没有兵权的帝王日子都不会好过,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不都是他的错,甚至他的责任还很小,但他不得不承受。”

  源遐没有再说下去,在他看来陛下天不假年,对陛下来说未必是坏事,就像先帝将烂摊子交给了陛下,至少大吴不是亡在他的手上,他也没有遭遇过逃离京城的狼狈,而陛下已经遭遇了两次逃离京城的狼狈,以后依旧不会安稳,此时撒手人寰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但他清楚慕昔跟陛下的感情,不想慕昔误会他什么,毕竟她现在心情难免悲伤。

  源遐再度劝道:“现在只要尽人事就好,其他的只能知天命,深然兄和御医们自然会尽力的。”

  月余后,大吴天子召集众臣于武德殿听诏,天子口谕,立六王爷为太子,众臣需迎六王爷回京登基为帝,八王爷因其母微贱,且其母生前失德,故贬其为永安侯,永世不得入朝。

  众臣哗然,然而大吴天子诏书已下,君无戏言,何况诏书,大吴天子未去多管众臣的反应,下完诏后便退朝了。

  周俨弥留之际,慕昔一直陪在他身边,周俨知道,即便昔昔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但依旧是这个世间最关心他的人,他不算孤家寡人,而他至少还能死在武德殿,而不是命丧他乡,这段日子有昔昔陪着他在武德殿走完最后一程,他也不算那么不幸,而他,今日之后也可以解脱了。要说最对不起的人,那就是六弟了,但他不这么做,在朱刚烈手上的六弟也是难保的,他只能尽量保住八弟,保住长安。

  当夜,大吴天子驾崩。

  京城无主了!天下无主了!

  然而陛下生前立了六王爷为太子,可他不在京城,在河南汴州朱刚烈那,陛下生前是让众臣迎太子回京继承大宝的,众臣一合计,要不派个跟朱刚烈关系不错的大臣充当使臣去汴州迎太子回京?朱刚烈之前就已经拥立六王爷为帝了,现在六王爷被立为太子,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为帝了。

  使臣到了汴州,诉明来意,岂料朱刚烈却拒绝放太子回京。

  使臣游说道:“朱将军可陪同陛下一起回京。”

  周俨立六王爷为太子这事他自然一早就得到了消息,但他有点纳闷,周俨身边明明还有个弟弟,为何要立这个被他当做人质的当太子?要说血统,不管六王爷还是八王爷都不是嫡出,六王爷做得太子,为何八王爷做不得?莫非有什么阴谋?

  朱刚烈思来想去未得其所,现在听使臣请他陪太子一同回京,突然恍然大悟,现在刘、周二人的军队怕是还没完全撤离京城,而慕大壮现在也带兵回到了京城,他这时候去京城岂不是自投罗网?更何况他现在在河南的势力越来越稳固,他若此时只身去京城,那才叫傻哩。

  朱刚烈觉得自己聪明绝顶,一下子就看穿了大吴皇帝,哦,不对,现在该叫先帝了,的阴谋。想抓他?门儿都没有!

  他当众回绝了使臣,说他不会去京城,也不会放六王爷回去,并言:“既然先帝生前已经下诏立六王爷为太子,那六王爷自然是要继承大统的,而六王爷当初在京城的时候因为误以为先帝当时已经驾崩,所以已经登基为帝,一些仪式也已经做过,此次大可以在汴州再次登基。”

  朱刚烈尚未说完使臣就惊了,正待说话,朱刚烈赶紧挥了挥手继续道:“最重要的是,是先帝下诏封的六王爷为太子,他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先帝亲封的太子,哪怕现在不在京城,也可以异地登基。”

  “这,这,”使臣急道,“这可如何使得?”

  “这有什么使不得的,先帝不也曾经去过蜀地,那么当时的大吴朝廷就在蜀地,等太子登基后,大吴朝廷就在汴州,本将军也是大吴的臣子,自然是要辅佐陛下的。”

  使臣据理力争道:“那次是晁贼占了京城,先帝不得已才前往蜀地的,这次可不一样,我等现在是奉先帝遗诏前来接太子回京继承皇位的。”

  朱刚烈继续不准,说太子现在染了风寒,不宜远行,汴州气候宜人应有尽有,他不会亏待太子的。

  使臣怎么想都不对劲,太子怎可在汴州登基?“朱将军,但凡太子登基都是要去宗庙祭拜的。”

  朱刚烈嗤之以鼻,道:“太子上次即位之时可已经去宗庙祭拜过了,相关礼仪可全都做了,这次没必要再做一次,上次先帝驾崩是谣言,这次可不是了,而且先帝可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诏立六王爷为太子的,现在六王爷可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不管在哪登基都是名正言顺的。”

  使臣还想再度争辩,朱刚烈又打断道:“等选个良辰吉日就让太子在汴州登基,你也可留下参观。”

  使臣哭丧着脸:“文武百官都还在京城等着呢,我若是不能接太子回京登基,如何向文武百官交代啊。”

  朱刚烈哈哈大笑道:“这好办,你大可以通知京城的文武百官,让他们都来汴州观摩太子登基。”

  让文武百官来汴州?然后看完太子登基大典后就回去?使臣不敢想象。

  然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又听朱刚烈说道:“我汴州富庶,气候也宜人,你若舍不得太子,也可留在汴州为官啊。”

  留在汴州为官?

  朱刚烈继续语出惊人,“其他来观摩太子登基的官员也都可以来汴州为官嘛,新帝年纪尚幼,自然需要你们的辅佐。”

  使臣惊得无言以对,但又不甘心就这么回京,只得修书一封派人送回京城,把朱刚烈扣着太子不让回京,要让太子在汴州登基等事悉数诉说了。

  京城的官员收到使臣的书信后也都震惊于朱刚烈的提议,让太子在汴州登基?大家心里都清楚朱刚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但他大可以来京城挟天子啊,让太子在汴州登基算怎么回事?那太子登基后还回不回京城?若一直在汴州莫不是要把京城迁到汴州去?还让他们去汴州观摩太子登基?甚至是留在汴州为官?

  京城的官员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可不想离开已经生根的长安远赴汴州,可陛下不在长安,他们辅佐谁?为谁效力?总不能每天叩拜空空的龙椅吧。

  可他们在京城也就只能干着急,他们收到的消息就是朱刚烈坚决不准太子回京,而且没几天,多名大臣收到了朱刚烈发来的信笺,邀请他们前往汴州参加太子的登基大典。

  朱刚烈直接送了信笺来请他们前往汴州观摩太子的登基大典?一众官员气得吹胡子瞪眼,更有甚者破口大骂朱刚烈扣押太子不是东西。

  气归气、骂归骂,在确定使臣带不回太子后,多名大臣只得继续合计,最后就合计出派几个代表前往汴京,名为参加太子的登基大典,实为继续游说朱刚烈放太子回京。

  目前的局面是周俨身前跟慕昔商量的时候就预料到的,他们料到朱刚烈绝不敢送六王爷回京,但也不会放六王爷单独回京。朱刚烈看六王爷还有利用价值,就不会杀了他,他会一直攥着这个人质,那就既解了京城之危,也救了六王爷的性命,哪怕只是做个傀儡皇帝,终究留得性命。

  而朱刚烈现在虽然势大,但倘若此刻就杀了大吴天子自立为帝,只怕会让众节度使群起而攻之,大吴天子即便没有实权,那也是正统,就目前的格局各地节度使依旧愿意以大吴天子为尊,谁也不愿意打破这个平衡让其他节度使做大。

  不管十年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但至少现在,大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时半会儿的还不会有哪个节度使敢于率先灭掉大吴自立为帝。

  不过这样一来,天下的中心怕是要从长安变成汴州了,长安可以免于被虎视眈眈,但不会再重现曾经的繁华,而汴州或许会成为实际上的京城。不过这比起长安再度被践踏,仅存的世家大族再度被灭门,百姓再度被任意杀戮那就不算什么了,不再繁华至少还可以回归平静过安稳日子。

  朱刚烈给京城官员送信笺那几日不少官员前来拜访源遐,想听听博陵郡公的意见,不过源遐称病未见,他自然也收到了朱刚烈的信笺,他将信笺给慕昔看,慕昔看完后问道:“你说那些收到信笺的大臣会去吗?”

  “会有人去的,而且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

  “自愿的还是会扣留?”

  “朱刚烈只会扣留太子,不会扣留他们。”

  “那京城这边呢?”

  “还在京城的不会有多少人能坐得住的,等有人在汴州做官做得风生水起,其他人也会坐不住,会陆陆续续去的。”

  “那京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慕昔喃喃道。

  “萧条、清冷,”源遐说着拉过她的手,“但不管变成什么样子,我在这,我们两家人都会一直在这。”

  *********

  汴州,朱刚烈已让人选好了良辰吉日,并为太子登基做了充分的准备。

  临近登基大典,从京城那还是陆陆续续来了多名官员,虽然仍有不少收到信笺的官员未来,但朱刚烈倒是不在意,他心里冷哼那些老古董又要面子又怕死,既然大吴天子要常住汴州,那朝廷就应该在汴州,等先让几名大吴官员在汴州做上几日官,不怕那些老古董不来。

  登基大典顺利举行。太子登基为大吴天子后,朱刚烈以天子尚小,前来参加大典的官员应该在汴州多留些日子以便辅佐天子为由,说服前来汴州的官员留在了汴州。

  那几名官员倒是乐见其成,毕竟太子在汴州登基了,朱刚烈又不肯放天子回长安,他们就这么回去也不是事,更何况天子在哪,他们这些大吴臣子就应该在哪,所以暂时在汴州静观其变也合了他们的心意。

  这一待就是数月,朱刚烈已经把汴州打造成了一个小朝廷,各部门都已建立,并再次向长安的官员们发了书信,告知他们可速来汴州,原先是什么职位现在就还是什么职位,若是迟迟不来,朝廷为了更好的处理各项政事,就只能另行提拔新人了。

  这一警告可把长安的官员们吓坏了,他们再在长安待着就要连官职都不保了?不过也是,陛下现在汴州,那朝廷自然就在汴州,陛下若要撤了他们的职另选他人,那他们也没啥其他办法,他们又跟尚在长安的那些官员通了通气,询问他们过得怎样,朱刚烈可有为难他们,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朱将军求贤若渴,对他们很是优待,他们现在汴州每日都能见到陛下,为陛下效力。

  一帮老臣老泪纵横,他们也好想陛下啊,陛下,陛下,为了陛下,他们也要远赴汴州。

  就这么定了!他们收拾收拾行礼,暂别家中老小,赶紧前往汴州,等在那定下来再接家中老小前往汴州团聚。

  那帮老臣自然还是怀念自己早已生根的长安的,所以也妄图游说朱刚烈放天子回京,然而朱刚烈可是个手握兵权的弑杀武将,被说烦了直接一拔刀一瞪眼,就吓得那帮老臣再也不敢提回京二字,他们还是好好留在汴州做他们的文官,而且说起来还是在辅佐年幼的天子。

  长安这里,自赶走了朱刚烈之后,慕大壮就带着他的军队驻扎了下来,再也没有回过兖海。虽然慕大壮并没有非常雄厚的兵力,但他的军队战力很强,而且长安总得有军队保护,有他在朱刚烈就不敢再动长安的歪心思。

  刘荣、周国永二人已经带兵撤出了长安,回到了自己的藩镇,与朱刚烈形成了掎角之势,而且他们已经与慕大壮达成协议,倘若朱刚烈胆敢攻打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藩镇,其他人便带兵攻打他的老巢,让他首尾难顾。

  这种局势下朱刚烈不敢轻举妄动,只敢在河南待着,而天子在他手上,他也已经逐渐把朝廷搬到了汴州,他依旧是最得势的节度使,只不过他想再度扩大势力范围就没那么容易了,只能慢慢吞并周边一些小的藩镇,以及本身就属于朝廷没有被节度使占据的地盘。

  不到半年的时间,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就陆陆续续的走光了,只除了那些空有爵位但早已不在朝廷担职的公侯伯子男们。长安再度恢复了宁静,但同时也冷清了许多。

  朱刚烈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借天子之令调遣慕大壮去别处,但慕大壮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不再听现在这个朝廷的调遣。慕大壮一直没有学其他节度使占据藩镇拥兵自重,还在兖海之时,一旦闻得朝廷有难,便挥师回京勤王,而此时,却也不得不占据长安,使得长安逐渐变得像一座独立的城池,不再听命于朝廷,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护得长安一方黎明百姓周全。

  慕昔随源遐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没有了曾经的繁华,但也不再有动荡时期的提心吊胆,这种一扫繁华的冷清感似乎让人有些陌生,但却也让人心安,尤其想起那些日子连长安的泥土里都掺杂着血腥味,现在的日子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源府也解除了戒备,朱刚烈霸占京城期间,源府再度成为了一个“空府”,萧条荒芜,似乎几十年都没有人住过,现在又恢复到了有人气的样子。

  源迎已经恢复了健康,她还想拜颜深然为师专研医术,颜深然惶恐,自称不敢自傲收徒,但不介意相互交流医术。颜深然不愿在源府待着,想去军中,或者游走天下治病救人。源迎听说,也起了兴致,她都没有出过长安,医术也只从医书上习得,只有游走天下多多接触病患,才能更好的提高医术,以前她是为父亲学的医术,父亲已经去世,她应该用所学救更多的人才是。颜深然自然是不同意她一个女子跟着他当游医的,但源迎很坚定,换上男装毫无较弱之态,而源遐认为她多出去走走不是坏事,也说服了大长公主。颜深然不善拒绝人,无奈之下只得答应。

  而源家家主也得到了慕老侯爷的欣赏,那么很多事自然水到渠成了。源家自多年前大长公主大寿之后就再也没办过喜事,大长公主发话了,趁她还活着,赶紧把该办的喜事都办了,也让源府热闹热闹。

  月下的源府暗香浮动,人影成双,不再显得萧索孤寂,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很久。

  而天下的格局······

  持续了七年。

  七年后,朱刚烈在大吴百官劝进之后接受了大吴天子的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大梁,升汴州为汴京,立为京师,废大吴天子为淮南王。

  至此,大吴亡了。

  次年,年仅十八岁的淮南王暴毙。淮南王的表兄,早就投靠朱刚烈的郭庭振被斩杀。

  朱刚烈建立大梁后,占据山西、河北一带的周国永拒不承认大梁政权,仍旧沿用大吴年号,并立誓与朱刚烈势不两立,势必要复兴大吴。

  长安守将慕大壮声明只认大吴,绝不承认大梁。其他各地节度使也都各自为政,无人听从大梁号令。

  此时的天下,大梁取代了大吴,以汴京为都城,而四海之内陆陆续续出现了十个不受其管辖的割据政权。

  在这种局势下,大梁的政权又能持续多久?尤其,大梁的君主还是个残暴弑杀之人。

  吴朝末年,这个世间就进入到了一个动荡的乱世,而大吴的灭亡大梁的建立不仅没有结束这样的乱世,反而更加加剧了这世间的动荡,这样动荡的乱世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六七十年后一个年轻人的出现。

  (完)

  ----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啦,这个故事暂告一段落了,后面将进入多国纷争的时代。感谢小天使们一路以来的支持,咱们下一篇系列文《为暴君画像》再见哦。

  ********

  预收古言系列文《为暴君画像》求收藏

  自恋的暴君连杀六名画师。

  师蕴她爹是海内闻名的画家,被逼为暴君画像,可她爹,老眼昏花。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儿她只能效仿替父画像。

  这可是每一笔都会掉脑袋的活。

  注:暴君非男主。

  *******

  推荐已完结古言系列文《帝侧女史官》

  编话本儿出身的司马抚儿不小心触了逆鳞,从写稗官的升格为史官。

  “朕的起居注史官可是要一天十二个时辰都跟着朕的。”

  臣要是真的以身殉职了,定让你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