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挖太子墙脚>第50章 复叛

  晁焕复叛了。

  与另一贼盗朱刚烈合兵一处。

  彼时新帝周俨正在兴庆宫斗鹅,忽闻奏报,大吃一惊,不可思议道:“朕已经给他封官,他还有什么不满意?为何又复叛?”

  有大臣禀奏道:“此等贼人,终有反心,陛下不必对其太过仁慈,我朝之前能大败叛军,现在又何须惧怕这个忘恩负义的贼人再度反叛?陛下只需下令天平军前往征讨即可,天平军定能将其剿灭。”

  新帝闻言有理,立即下令天平军前往征讨叛军。

  众大臣皆言晁焕不过一流寇耳,复叛是自寻死路,我大吴何惧一流寇,陛下无需担心。

  新帝得此安抚,心中安然。

  流寇晁焕领着数万贼寇到处攻城略地,吴王朝有太多的罅隙可供他穿梭,天平军再度前往剿匪,晁焕且战且退,一路流窜,各地官员均各自为政,只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意联手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狙击网,因此晁焕一路流窜不仅没有任何损失,还召集了更多的人加入叛军。

  叛军人数增至十多万,晁焕号称率军三十万,再度自封“冲天大将军”,一路北上渡过淮河,所到之处官兵四处溃散,叛军直逼东都洛阳。

  闻此战报,举朝震惊。

  东都洛阳城内早已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芳华书院,院主颜隐修病愈后照常讲学,对近来之寇氛不为所动。

  颜隐修之前偶感风寒,因年纪太大便一病不起,幸得长孙颜深然从长安赶回,因医治及时,颜隐修才逐渐从病中恢复过来,虽然颜隐修已经病愈,但颜深然依旧不敢掉以轻心,一直留在芳华书院照顾颜隐修。

  这日午间,颜深然端了饭菜来到颜隐修的卧室内,他将吃食在颜隐修的桌案前摆好,恭敬道:“祖父,叛军已经濒临洛阳城下,还请祖父撤离。”这话他在三日前就已劝过祖父,怎奈祖父不为所动,照常讲学。他不敢保证叛军进城后会揭榜安民,万一到处烧杀抢掠,芳华书院又岂能幸免于难?他必须劝祖父尽快撤离。

  颜隐修饮食向来清减,每日只吃些清粥小菜,他沉思了一会儿才道:“今日你便将书院的孩子们都带走,务必保他们平安,我就不走了。”

  颜深然一惊,急问:“祖父,您不走了?”

  颜隐修沉声道:“我一把老骨头,难道还要怕这些贼寇吗,除非寇退危解,我绝不离开书院半步,大吴如今危在旦夕,我宁以身殉,也让这些贼寇知道我书院中人亦有站得起的。”

  颜深然知道祖父固执起来谁也劝不了,心中着急,“祖父······”

  “不必说了,”颜隐修打断他,“你尽快把书院的孩子们安顿好,还有家中仆人,都撤走,我这里一个也不需要。”

  “祖父。”颜深然心里难受,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劝说,他向来不善言辞,此时倒是有些后悔没有让不虚一起回来了,若是不虚在这,没准能劝动祖父。

  颜隐修不再理会,开始吃起了自己的清粥小菜来。

  颜深然没有办法,只能先去安排书院的弟子们撤离,这几日,书院里也早人心惶惶,只不过院主不动如山,这些弟子也只能沉住气照常读书。

  颜深然心挂着祖父,又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心中急得没法,没想到在他撤离书院弟子的时候竟有意想不到的人来了书院。

  他虽吃惊,但还是对源遐揖了一礼,“郡公。郡公何时来的洛阳,为何会此时出现在书院?”

  “我因捉捕几个在长安城作案的贼盗,所以就追到了洛阳,”源遐简单解释了一下,又问,“先生呢?”

  “在内室。”

  源遐环顾了书院子弟这来来回回的跑动,“深然兄是在让他们离开书院吗?”

  颜深然点头道:“祖父让我尽快安排他们撤离。”

  “撤到哪里?”

  “撤出洛阳。书院还有其他先生,祖父的意思是芳华书院还可以在其他地方继续开办。”

  源遐听他说还有其他先生,疑惑道:“那先生自己呢?怎么不一起走?”

  颜深然摇摇头叹了口气,“祖父不肯离开书院,说吴朝现在这个样子,他愿以身殉,我怎么劝都不行。”

  源遐微微拧眉低首,他也知道先生的脾气,先生叹惋吴朝衰败至此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但再怎么衰败至少还挺立在那,可现在反叛的流寇竟然已经濒临洛阳城下,这再往后可就是直捣京城长安了,以先生的脾性确实难以接受吴朝的这一命运。

  颜深然想着源遐跟他祖父是忘年交,平日里谈天说地甚是相投,便抱着一线希望道:“不如郡公去劝劝祖父,或许郡公一劝祖父就答应撤离了呢。”

  源遐思量了一会儿,道:“先生的脾气是没那么好劝说的,所以何必白费力气。”

  颜深然极为惊讶,没想到源遐竟会说这样的话,他好歹和祖父是忘年交,竟然如此不顾及祖父的生死,他有些生气道:“郡公,难道真的要看着祖父殉国吗?”

  源遐奇怪的看他,“当然不是,深然兄想到哪里去了,我是说既然劝了没用就不必劝了,可以想其他办法。”

  颜深然皱眉,“郡公何意?”

  源遐倾身靠近他低声道:“我的意思是深然兄既然精通医术,那肯定有一些能在不伤人身体的情况下让人昏迷的药,先把先生迷晕了然后带走就是。”

  “这?”颜深然眉头更紧了,药他是有,可给祖父服用,他可不太敢。

  源遐直起身子,问:“那深然兄还有其他什么好办法吗?”

  现在是没有其他什么办法,源遐的这个提议似乎也可行,颜深然还是有些犹豫:“可日后祖父知道了肯定是要发脾气的。”

  源遐倒不太在意,劝解道:“那倒不要紧,到时候就说是我的主意,我自会去向先生请罪,现在当务之急是把先生送走。等先生昏迷后我自会派人护送先生和这些书院弟子到安全的地方。”

  颜深然又思虑片刻,觉得现在只能这样了,便答应了下来,“好,就照郡公的意思办。”

  颜深然说回房拿药,让他等一会儿,源遐点头说好,颜深然离开的时候,源遐又看了看四周,现在书院也乱成了一锅粥,书院弟子一个个都神色紧张地忙着收拾行李,张皇撤离,此时唯独一个看上去七八岁大的孩子丝毫不见惊慌。

  孩子看上去微胖,脑袋圆圆的,一脸的稚气,一直站在离他不远处的廊下。其实自从他进书院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孩子了,这孩子的神态完全有别于其他人,他想着或许是这个孩子还太小,不懂得现在事态的严重,所以才会如此的闲适,而且这孩子他以前从未见过,他来过书院很多次,印象中是没有这么小的孩子的,一般能进芳华书院的至少也要十三四岁,大部分子弟比这还要大些,像这七八岁的他倒是第一次见。

  这孩子现在也正一脸稚气的看着他,和他对视的时候眼神中毫无退缩,他不禁对这孩子产生了些好奇,他向这孩子走去,站在他面前后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也是芳华书院的?”

  孩子点了点头说是。

  “你叫什么,多大了?”

  这虎头虎脑的孩子声音极为稚嫩:“我叫司马渊,今年七岁了。”

  源遐听他口音,问道:“你是哪里人士,是洛阳的吗?”

  孩子说不是:“我是汴州人。”

  “怎么来了芳华书院呢?”

  “我是来求学的,先生是海内闻名的大儒,我祖父让我前来求学,承蒙先生不弃,收了我。”

  源遐点了点头,倒是没想到先生会收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还站在这,看看你的师兄们,都在忙着收拾行李撤离呢,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吧,现在有几十万的贼寇已经濒临洛阳城下,你不害怕吗?”

  孩子眨巴了一下眼睛,带着点天真的问道:“若是我害怕这些贼寇就不攻城了吗?”

  “不会。”

  “既然害怕什么用都没有,那就不害怕了。”

  源遐颇感兴味的瞧了他一会儿,又问道:“就算不害怕也应该赶紧收拾行李跟着你的师兄们撤离啊,难道等贼寇攻下洛阳城任他们宰割吗?”

  “先生都还没走,我急什么?”

  “若是先生不走了呢?”

  “那我也不走了。”

  “你不怕贼寇?”

  “这些贼寇既然已经杀到洛阳直逼长安,那必定有更大的野心,这个时候更要笼络民心,若是连我这个小孩都要杀那必失民心,那他们也没得长久。”

  孩子的声音虽然充满稚气,但说的话却极为老成,源遐又瞧了瞧这个孩子,颇觉有趣,正要再说什么,便见颜深然过来了,他又看了一眼这个叫司马渊的孩子便向颜深然走去。

  颜深然悄悄拿出一个很小的瓷瓶,轻声道:“这里的药就是你要的,但如何才能让祖父服下?”

  源遐看了一眼药瓶,也轻声道:“容易,待会儿你让人给先生送茶,直接下到里面就是,我自会让先生服下。”

  颜深然点点头,便去按照源遐说的办。源遐走进了颜隐修的卧室,颜隐修刚刚吃完他的清粥小菜,见源遐走了进来,不禁笑道:“世兄怎会这时候来此?”

  源遐对颜隐修一个深揖,恭敬道:“因一些公事来了洛阳,今日特来拜望先生。”

  颜隐修叹道:“难得世兄竟然今日来此,不知是巧还是不巧。”

  “我看深然兄正在将书院弟子撤离,他说您不打算走了。”

  “莫非世兄也要来劝我?”

  源遐沉默了片刻,才道:“我只是来陪先生的。”

  颜隐修点头称许,“到时候世兄也赶紧离开吧,朝廷还需要世兄,世兄能最后陪老朽一会儿,老朽也心满意足了。”

  此时,正好有仆人捧着茶盘进来,颜隐修本就有饭后一段时间饮茶的习惯,因此他也见怪不怪,源遐转身接过仆人手上的托盘,仆人立即上前将颜隐修桌案上的碗盘收拾了,颜隐修对仆人道:“你也跟着深然走吧,不必再留在这。”

  仆人看看颜隐修有些为难,又看看源遐,这才抹了一下眼泪唉了一声出了房门。

  源遐将茶盘放在颜隐修的桌案上,给颜隐修斟茶,“刚刚在外面看到有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以前都没见过他?”

  颜隐修接过茶盏,笑道:“那是我早年一至交好友的孙子,特送他过来书院读书的,我看他聪明好学,便收他做了关门弟子。”

  源遐恍然道:“原来是先生的关门弟子,我说书院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孩子。”

  源遐又给自己斟了一杯茶,“这孩子看上去倒是蛮机灵的。”

  颜隐修很满意的笑道:“是个好学聪颖的好孩子。”

  源遐又陪着颜隐修说了好一会儿话才出来,他又来到那个孩子身前,“先生待会儿也要跟大家一起撤离的,你既然是先生的关门弟子就跟先生同坐一辆马车照顾他吧。”

  那个叫司马渊的男孩很有礼的给源遐作了一揖,脆生生道:“好,我一定会照顾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