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知行在结束了一系列颁奖、表彰、采访活动后, 总算腾出时间把三级任务99%的进度条给拉满了。

  完成三级任务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如今终于升到四级,季知行觉得自己高兴的程度几乎能与拿菲尔茨奖相当。

  他点开任务面板, 想看看新阶段五个分支都各有什么任务,却见原本五列的表格缩减成了一栏,栏目名称写着「综合能力」。

  季知行问道:“系统,以后提升学习能力的任务都综合到一起了吗?”

  【是的, 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 宿主已经具备了均衡发展的基础学习能力,第四阶段学习能力的锻炼以综合性任务为主。】

  “这样啊。”季知行说道。

  这种综合性的趋势在第三阶段就已经有所体现了。相较于第一、第二阶段5个分支各有任务, 第三阶段已将记忆力、注意力、统合力综合到一起, 在第四阶段进一步综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季知行正想点开看看有什么样综合性的任务,却注意到最下面有一个横条,似乎还可以往左拉。季知行试着伸手拖动横条, 果然看见了一个新的栏目。

  这是……

  「综合课程」四个字叫季知行怦然心动,这……难道是来自未来的知识课程?

  【是的,从第四阶段起,系统将向宿主开放综合性课程学习权限。但秉持着警惕「不劳而获」的原则, 「综合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对应宿主所处时代的等级调整, 所有知识皆符合当前的学术水平。】

  哦, 季知行明白了, 这是玄孙们生怕他坐享未来的知识成果,疏于自己探究学习, 所以才设下这样的限制。

  不过这样也好,既然一百多年后已经能造出穿越时空的学习系统, 那么科技水平肯定已经发展到能吊打现代科学的地步了。如果直接把未来的知识开放给他, 那么他以后可能就光顾着被动接受知识, 而顾不上主动性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了。

  他迫不及待地点开综合课程,「物理」「数学」「化学」等各学科分支映入眼帘,这正是他第一天接触系统时所想象的场景。

  季知行想了想,觉得这样的安排还是挺合理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前三个阶段充分提升各种学习能力,在第四阶段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学科知识。

  看到右上角还有「答疑」两字,季知行不由得问道:“这是表示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提问吗?”

  【是的,本系统搭载答疑模块,可以针对宿主的问题给出启发性提示或一定范围的参考资料。但一切回答都限制在当前学术水平以内,超出时代的问题一律不予回答。】

  原来如此,季知行觉得这种答疑模式设置得很好,可以有效避免用户因直接得到答案而养成思维惰性。

  看着这个页面,季知行觉得自己的心被知识填得满满的。

  到这个阶段,学习系统才真正展现出它的价值。

  当前学术水平以内的所有知识都在这里,就意味着这其实就是一所综合性高校,全球所有高等学府和研究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这里都有。

  而答疑功能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涵括所有学科的无所不能的导师!

  并且,系统空间里还搭载了实验室。

  当初他手一抖不慎将实验室等级调到最低,如今一年之期早就过了,他重新拥有了全球领先水平的超高级实验室!

  随时可以学到任何学科知识,有问题随时能得到启发,又随时可以在实验室践行自己的想法。

  有这样的学习条件,他有什么必要再远渡重洋出国留学呢!

  这样一座知识的金矿等着他去挖掘,季知行兴奋得都顾不上别的了。还是系统提醒他,他才想起三级升四级还有奖励尚未领取呢。

  季知行有点忐忑地等待系统宣布奖品,他心里祈祷着,拜托像之前发的四季服饰那样实用吧,别再走浮夸土豪风了……

  【温馨提示:本期任务奖励为大产权房产。】

  啊,房产啊!那还真是挺实用的,季知行想。

  老家的房子卖了,他这些年都住在学校宿舍。高中寒暑假的时候,学校老师们都关照他,没叫他非得离校。升上大学后,他更是以宿舍为家。

  有了积蓄后,事情一件接一件忙得连轴转,一直也没时间真正去考虑买房的事。如今有了自己的房产,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是哪里的房子呢?”季知行问道。

  【四季云顶。】

  季知行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他再孤陋寡闻也听说过本市一等一的豪宅,据说最小的户型面积也有366㎡。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物业费一年就得十几万!

  要知道他这回拿到菲尔茨奖,奖金15000加元换算过来不到八万,还不够支付一年的物业费!哪怕他还有别的积蓄,可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啊!

  季知行捂着心口痛心疾首,可又不能责怪他的玄孙们。毕竟他还只需出物业费,而他们可是掏了上亿的购房款啊!

  可是想来想去还是很肉痛,当初零重力社因为实验需要,时不时拨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仪器,他都觉得物有所值。但物业费十几万……

  哎,算了,他现在也不是掏不起这个钱,毕竟是玄孙的心意,也不值得为了省点物业费就将四季云顶的房子转卖掉。

  系统见季知行为了十几万的物业费就唉声叹气,默默地将刚刚打出来的温馨提示删掉了,反正宿主去看过房子或等年底收到账单就知道具体怎么回事了。

  季知行这会儿已经调试好心态,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份房产了。他盘点过去的任务奖励,第一次是「衣」,第二次是「食」,如今第三次是「住」,那下一次该不会就是「行」吧?

  一般来说,一个人衣食住行都有充分保障的话,那这辈子在物质上就没什么好发愁的了。季知行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玄孙们的面面俱到的全方位关怀。

  他将意识从系统空间抽离,回到现实后才想到一件很现实的事,他还是得继续升学,才能为自己从系统空间内学到的知识找个幌子。

  当季知行拒绝了所有国外名校offer,决定留在广陵大学攻读硕博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跌碎一地眼镜,包括一直希望他留校的校长和朱仁。

  阎安瑾一个电话将季知行叫到办公室。

  见季知行来了,他第一句话就是:“你回函了吗?”

  “您是说那些大学的公函吗?”季知行回答道,“那还没有。”

  阎安瑾微微松了一口气,指着旁边的椅子示意季知行坐下:“来,咱俩聊聊。”

  自季知行获得菲尔茨奖后,他就料到各大名校肯定会向季知行伸出橄榄枝,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季知行竟然会全部拒绝。

  并非他崇洋媚外,只是当前国内高校与哈佛、剑桥、普林斯顿那样的头部学术中心确实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还有很现实的因素。

  阎安瑾生怕季知行是因为不通世事才会草率地下决定,想了半天给他举了个例子。

  他问道:“你知道陶哲轩吗?”

  “知道。”季知行点点头。很久以前就听说他智商高达230分,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的165分。这次ICM大会还见过,虽然只是略微交谈了一会儿,但也能看出这是一位很纯粹的数学家。

  “他16岁获得学士学位,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年仅24岁就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正教授。”阎安瑾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而现在,也有这么一条坦途等着你。”

  单以普世价值来评判,陶哲轩获得菲尔茨奖是在31岁,而季知行比他提早整整十年就获得了这个奖项,并且创造了得奖时的最低年龄记录,可见季知行比起这位数学界的「莫扎特」也毫不逊色。

  各大名校纷纷向季知行发出全奖offer,就代表他们对季知行学术水平、学术成就的认可。只要他在留学期间仍然继续努力,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有所突破,那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即使他无意定居国外,想回国谋取教职,那么燕大、水木大的正教授职位唾手可得,两院院士的称号也是指日可待。

  “所以,你确定要拒绝这样顺遂的人生吗?”阎安瑾平和地看着他的学生,想起了自己的曾经。

  「顺遂」这两个字在他的前半生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真的非常希望季知行将来的人生之路能平坦一些。

  季知行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道:“老师,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某高校砸了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您觉得那些博士确实有这个价值吗?”

  阎安瑾嗤之以鼻:“自产自销的水博罢了!”

  找个不入流的外国大学送出去两年,搞一些连论文都不必写的速成项目,这就算镀了一层金。再引进回来,既能提高师资的博士比例装点门面顺带提升排名,又能骗取国家补贴。

  但是说到真正的科研能力,甚至教导学生的能力,这些水博恐怕连才刚本科毕业的季知行都不如。

  季知行回想起他当初看到这则新闻时的心情,高校面临的发展焦虑不是他要考虑的,他关心的是另一点。

  “为什么有海外留学经历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呢?”季知行说道。

  阎安瑾听明白了,这不是一句单纯的疑问句,他说道:“你是想整顿国内高校「捧高踩低」的风气?”

  季知行摸了摸鼻子:“谈不上「整顿」,就是想略做一些努力。”

  国内高校长期存在捧「洋博」踩「土博」的风气,所谓「洋博」就是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而「土博」就是由本土大学和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

  这两个称号本身就带有妄自菲薄的意味,就好像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不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国内外头部高校的平均教育质量确实客观上存在差距,季知行也可以理解用人单位的择优录。

  但这个「优」字应该立足于个人能力而非留学经历,然而如今对洋博的重视已经走火入魔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步。在有些地方,国外三流大学留学回来的洋博也能轻轻松松压两院土博一头。

  即使在具备同等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土博和洋博入职的待遇也完全是天差地别,安家费、职称、薪资待遇从一开始就能拉开好几个档次,更别说后续的晋升了。

  就如国内公认的数学天才俞竹藜,他在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为土博身份所限,入职燕大至今仅担任助理教授的职位,要晋升到正教授,最快也得十年。

  而与他同期被招聘的一位洋博,入职直接就是副教授。

  季知行多方比较过两人的学术成就,只能说各有千秋,甚至俞竹藜的论文水平还要略胜一筹。

  这种就业歧视从教育部的人才引进制度,到各地区各高校的不同政策,都有所体现。因为不忿于这种差别待遇而干脆远渡重洋从此定居海外的人才也不在少数。

  当然,虽然整体来说,以「留洋」与否论高低的不良风气还是普遍存在着。但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偏见与不公,有一些高校在招聘人才时已经率先取消了海外经历要求。

  季知行觉得自己能得到学习系统的帮助已经比绝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要幸运了,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前程,他想为推动国内的高校聘任风气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作为国内首位菲尔茨奖得主,他是完全有可能叫国内高校为他的土博经历破例的。破开了不看留洋经历只看实力的口子,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破例,直至成为新常态。

  在寻思如何合理化自己从系统空间学到的知识时,他也考虑过,拿国外名校当幌子更方便更容易掩人耳目。但正是考虑到这点,他最终才决定留在国内。

  听完季知行的讲述,阎安瑾深深为之叹息,他自己也有意于推动高校科研利益分配模式的改革,自然理解季知行的动机与选择。

  “如果你考虑好了,那我就不再废话了。”阎安瑾说道,“不过有一点,决定留在国内,也得谨慎选择高校。”

  不谦虚地说,他的学术能力并不逊于如今在燕大的高霄与中科院的温正阳,但不同的环境能给学生提供的资源、人脉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正式读研也得等到九月份,还有整整一个学期呢。在此期间,你想不想到燕大、水木大游学?”

  “游学?”季知行纳闷了,现行的教育制度还有这么个体系吗?

  阎安瑾解释道:“不是正规的制度,差不多约等于「见习」的意思,也不存在什么学习证明或证书。”

  季知行明白了,这其实就是阎教授通过他的人脉把他塞到别的学校去开阔一下眼界。

  他知道阎教授虽然认可他留在国内的理由,但还是不赞成他留在广陵大学。让他去游学也是想让他多看看多体验一下,真正认识到2tops与一般985的差距。

  季知行犹豫了,他之所以选择广陵大学,是因为这里的环境相对单纯。他听说很多高校学阀、派系之风根深蒂固,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叫他甚为厌烦,并不想将自己的精力、时间都分散到这种穷极无聊的事情上。

  而且,拜入阎教授门下,阎教授肯定愿意给他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在名校别的导师手下,他必然要受导师课题的约束,那么到时候他还能有多少时间去学习系统里广袤的知识?

  就像这一年多来,受零重力座椅项目的牵制,他不得不艰难地分配时间,以至于三级任务进度缓慢。当然,零重力座椅是他自主自愿为之付出努力的,但导师的项目可由不得他喜不喜欢。

  不过,阎教授也是一番好意,就这么拒绝的话也太不识好歹了。反正只是游学又不是入学,有什么不妥的随时可以走人,季知行想,去见识一下也不错,那毕竟也是他中学时代的梦想。

  阎安瑾见季知行并没有太执拗,也很高兴:“好,那你先回去,我联系一下看有哪些渠道,到时候由你自己来决定。”

  作者有话说:

  这章写得有点艰难,主角的人生来到第二个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应该如何合理地转场,最后决定从这点入手——00后整顿职场啦!